这届年轻人,为什么还在用QQ这个“老古董”?( 二 )


社交关系稳定的成年人则更喜欢舒适区 , 适用于更封闭的微信 。 微信多向用户强调产品的安全与私密 , 这与它担起的社交责任相关 , 而产品调性是轻社交的QQ不承诺社交责任 。 如果用一场比赛来举例 , QQ是场地和设备 , 而微信除了是场地和设备 , 也会做裁判和志愿者 。
学生用QQ时 , 相对陌生的人先加QQ , 熟悉后交换电话 ,用更强的社交方式固化下来 。 在单纯的学生社交中 , 联系与否几乎全靠好恶 , 与成年人的复杂权衡截然不同 。 被要微信很难拒绝 , 但不加QQ , 找个理由圆过去没有难度 。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还在用QQ这个“老古董”?

文章图片
图3/6
图自<span id="usstock_WB"><a href=https://www.nuoha.com/news/view/"http://stock.finance.sina.com.cn/usstock/quotes/WB.html" class="keyword f_st" target="_blank">微博网友
青少年能在QQ找到私密的社交场景 。 他们在QQ上与喜欢的朋友交流 , 维护起自己的小圈子 , 与成人社会隔离 , 与长辈压力、甚至是同辈压力隔离 。 微信则“可能是为了社交而社交” , 充满压迫感 。
互联网科技行业资深观察者潘乱认为 , 纯社交从来不是青少年的主诉求 。 小时候放学回家也就三件事:写作业、开电视和玩电脑 , 分别对应青少年的三大核心场景:教育、娱乐和游戏 。
2019年 , 李重孚开始玩一款战略类网游 , 游戏团体之间一定要沟通 , 才有可能拿到赛季最后的胜利 。 为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游戏转账诈骗 , 国家规定网游中不允许出现二维码 , 游戏团体们选用搜索群号即可建群的QQ群 。
直到他本科毕业时 , 因网游而建的微信群只有三四个 , QQ群则建了几十个 。 群里不乏跨国公司老板和海外华人 , 许多人聊成了朋友 。 有人因为游戏把QQ下了回来 。 “玩游戏多的人 , 基本上QQ一定要有 。 ”
青少年聚集的饭圈也更倾向使用QQ群来“应援”(为偶像加油打气) 。 98年出生的姚烁追的歌手微博只有100多万粉丝 , 名气不算大 。 发专辑当天 , 粉丝们自发组建QQ群 , 筹款为专辑冲销量 , 不到10分钟众筹起1万块 。
群里多是还在读中学和刚步入大学没多久的人 , 喜欢着同样的偶像 , QQ是默认的社交软件 。 粉丝们常常在群里聊起音乐和学生生活的日常 , “互相之间特别能理解 , 很感动 。 ”
微信是A面 , QQ是B面
上大学后 , 年轻人被迫转向微信 , 这是个很难避免的社会化过程 。
姚烁有明显的被裹挟感 。 他并不是真的特别喜欢微信 , 经常骂微信垃圾 , 但还是得用 , “社交嘛 , 肯定是使用人数最多的那个最方便 。 ”大学毕业时 , 他的微信与QQ使用时间比例从2:8变成了4:6 。
但是 , 不少年轻人在把重心转移到微信后仍在沿用QQ 。 李重孚发现 , 即使发布的说说点赞与评论等互动量越来越少 , “但仔细看的话 , 浏览量还是很多 。 ”
李泽澄认为 , 微信和QQ两个产品满足了不同用户对社交和通讯的不同要求 , 微信在设计时有意要避免继承QQ的设计思路 , 从零开始 。 微信替代或淘汰QQ的说法无法成立 。
腾讯打造微信时 , QQ的体量依然相当庞大 。 另起炉灶的用意是占领移动端社交新战场 。 QQ虽然有移动端 , 但兼容PC的功能 , 容易做得沉重 , 且很多职场人士认为QQ不是日常工作应该用的软件 。
在互联网行业里 , 求职者留QQ邮箱曾经会被企业认为不专业 , “觉得这人有病似的” 。 从主流与精英的视角看下来 , QQ不是正经的产品 , 不适用严肃场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