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中:见险峰而越 固强国之基( 二 )


“在目标定位上要‘跳起来摘果子’ , 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 , 只能无功而返或达不到预期成果;‘跳起来摘得着’才是适度的高标准 。 设法使自己跳得高一些 , 这样才能实现勇于创新与务实求真的结合 。 ”王大中这样总结项目经验 。
这只是第一“跳” , 王大中还要继续“跳” , 还要继续“摘更大更好的果子” 。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世界核能发展转入低谷 , 核安全问题更加凸显 。 但此时 , 王大中并没有动摇 。 他坚信 , 只要解决了安全性问题 , 核能还是有广阔前景的 , 而全新的、具有固有安全性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将会成为核能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
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这样评价:“王大中先生几十年坚持一个方向冲锋 , 从未动摇 , 这种坚韧也是其科学家精神的体现 。 ”
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 , 他带领团队开始了10兆瓦模块式高温气冷堆研发 。 该项目于2003年并网发电 , 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
从实验室到工程化 , 王大中团队继续将中国自主创新成果推向世界前沿 。
10兆瓦高温堆成功之后 , 王大中提出要实现实验反应堆向工业规模原型堆的跨越 。 他多方奔走 , 指导团队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之路 , 使多项先进核能创新成果获得了重大应用 。
甘为人梯 百年树人
核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 , 需要融会贯通 , 且不能纸上谈兵 , 要沉下心、耐得住 。
几十年来 , 王大中带出了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 , 也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85年 , 王大中从老所长吕应中手里接过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所长的担子 , 继续坚持团队攻关道路 。
他的目标是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 必须组织大团队集体作战 。 他与同事们一起克服重重困难 , 即使在核能事业陷入低谷的形势下也坚持了下来 , 带出了一支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能够承担从理论研究到重大工程项目、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 。
在团队建设的同时 , 王大中也悉心培养能够传承团队精神的接班人 。 在老一代科学家言传身教下 , 年轻一代科学家已经成长起来 。 多名中青年科技人员相继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相关负责人 。
如果说从事核反应堆专业是青年时期王大中的主动选择 , 那么1994年他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 , 则是他开启的另一段精彩的人生历程 。
“王大中老师不仅是我的学术导师 , 更是我的人生导师 。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石磊说 。
【王大中:见险峰而越 固强国之基】在石磊撰写博士论文期间 , 王大中几乎对每章、每节、每段都有详细的指导 。 “几乎细节到每个表述与标点 , 王老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风让我终身受益 。 ”
面向21世纪 , 王大中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提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思路 , 制定“三个九年 , 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 , 确立了“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 完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 , 为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完)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