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和唯物主义 风水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二 )


堪舆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从一开始就与天文、地理联系在了一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堪舆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环境与建筑科学 。
□ 青囊
青囊能成为“风水”或“堪舆”的代名词得益于东晋人郭璞 。郭璞(276~324年),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人,东晋著名学者、道学术数大师 。据说郭璞得到黄石公青囊中书九卷,从而洞悉五行、天文、卜筮之术,写出相地学经典著作《葬书》 。这本书内容包罗天地,博大精深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气行于地,形丽于天,因形察气,以立人纪,紫微天极” 。
目前所流传下来的黄石公《青囊经》,分为上中下三卷,全文仅410字 。
□ 青乌
古人常把堪舆学称为青乌,青乌指的是人名,是当时著名的相地术大师 。传说青乌子是黄帝时期的人物,《轩辕本纪》中说,黄帝当初划分中华州界之时,曾经求教于以相地闻名的青乌子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极言篇》中,把青乌子说成是古代寿星彭祖的弟子,历经百岁后,在殷成仙而去 。
《风俗通》中说,“汉有青乌子善葬术 。”《旧唐书·经籍志》中说,青乌子是汉代相地家,著有《青乌子》三卷 。
青乌子的著作曾经流传甚广,如:南北朝刘孝标在注《世说新语》时,曾引用《青乌子相冢书》中的话:“葬龙之角暴富贵,后当灭门”,唐代李善等人在标注《文选》时,也曾引言:“天子葬高山,诸侯葬连冈 。”
□ 地理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一书中,它指的是研究地形、考察环境等 。《周易》起源于河图洛书,它的内容广泛,包罗万象,从战国时代起就被当做儒家的经典之作 。
《周易》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意思是语言遵循天地的变化之道,才能合乎天地自然之理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这才能了解自然变化的奥妙 。从上文可知,古时风水与天文地理的密切关系 。古代的地理书籍还有《尚书》和《山海经》等 。
王充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论衡》中这样解释“地理”一词: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 。到了唐代,孔颖达把他的观点进一步阐释:地有山川原野,各有条理,故称地理 。
在古人看来,地球上这些地形、地貌、地势等自然造化,都是有章可循、有迹可考的,他们把这种道理称之为地理 。
王充是唯物思想家,他认为天和地都是无意识的自然实体,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和事物的生成是自然无为的结果,并非有意安排 。他否认天地与人之间存在感应关系 。
□ 大地生气说
远古时期的人类,生存主要依靠不断向大地索取,他们生活的一切条件都来自于大地 。因此,在远古人类的眼中,大地就像母亲一样,给予并滋养了他们的生命 。所以,他们认为大地是有生命的,而人类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他们认为大地不但有生命,而且还和人类一样是有经络穴位的 。这些经络就是大地生气行走的路线,穴位就是生气聚集的处所 。
基于大地生气说,中国古人为了得到大地的生气,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最具生气的处所,这也就诞生了风水学 。
□ 天人感应说
汉代著名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说”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哲学和风水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主要有两个要点:
1.神学的灾异谴告说,被认为是天对君 。
2.“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点往往交错或一道出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