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和唯物主义 风水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 三 )


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经学家,在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采纳 。老年时期在家著书,他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对当时一系列哲学、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
他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创造了万物和人 。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人与天是相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并且把它发展得更为完善 。
□ 天人合一
所谓有机自然观,指的是注重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自然观,也即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这一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也就是说,人要顺应天道,以自然为本 。人只有选择合适的自然环境,才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这种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华 。
在中国古代,几乎每一部风水著作都以“生气”为主旨 。“生气”预示着生机,代表着昌盛,在《易经》中属大吉 。而“大地生气”说本身就是“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反映 。只有在“大地有机”自然观的前提下,风水学的发展才有其价值可言 。
□ 生气
古人认为大地和人类一样是有经络穴位的生命,这些经络就是大地生气行走的路线,穴位就是生气聚集的处所 。这就是“大地生气说”,而古人为了得到大地的生气,就千方百计地寻找最具生气的处所,从而诞生了风水学 。
风水的核心要求,就是在人的停留之处要有生气 。风水学认为,自然中有一种能让万物生长发育的强大力量,它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要素,是环境中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的要素的总和,这就是“生气” 。风水学把气分两种,生气与死气 。生气是使万物生长繁茂之气 。死气是没有生机的、不通达的死亡之气 。风水大师郭璞在《葬书》中对“生气”有所论述,“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 “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
民间百姓也用生气与死气来形容一些事物,例如称血气方刚、斗志昂扬的人为有生气;称精神颓废、情绪低落的人为死气沉沉 。称草木茂盛、水土肥美之地为有生气;称沙漠戈壁、不毛之地为死地 。
□ 黄道
在古人的长期天文观测中,发现太阳每年会在天空中穿行一个圆形的路径,古人把这个路径称为“黄道” 。实际上,它是太阳在地球公转时映在地球上的投影 。太阳在地球上沿着黄道一年转一圈,为了方便确定太阳的具体位置,人们把黄道划分成了十二等份(每等份为30度),用邻近的一个星座命名,这些星座就称为黄道十二宫 。后来,人们发现,在日、月、五星的周围,有一群星星环绕着它们,日、月、五星在它们之间运行,人们就把这些星星定为黄道坐标 。汉代的贾逵首次在浑天仪上加入了黄道环,制作出了“黄道铜仪”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星作为坐标,由于它们很像日、月、五星的休息场所,所以被命名为“二十八宿” 。古人再把它们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宫,每宫七个星宿,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灵兽的名字为四宫命名,用来分管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取“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的意思 。古人利用它们来观测昼夜、寒暑的交替和阴阳的变化,并测定岁时和季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