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窝子里明明有鱼,就是不吃饵,先把原因找到

垂钓过程中,钓鱼人将会遇到各种问题,能否正确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到应对措施,直接关系到鱼情好坏,最终渔获的多少,同时也是对垂钓技术的一个锻炼。回到钓友的问题“窝子里有鱼,就是鱼不吃饵,怎么回事?”经验丰富的钓鱼人清楚,造成鱼不吃饵的原因众多,比如水质变异、鱼生病、饵料问题等等都有可能,所以为更全面、更准确回答这个问题,笔者结合实践经验,从垂钓技术、水体环境、 自身等分别展开描述,具体如下。
1、 垂钓方法有偏差,导致鱼不吃饵
2、 水体环境导致鱼不吃饵
3、 鱼自身问题,导致鱼不吃饵




钓鱼窝子里明明有鱼,就是不吃饵,先把原因找到

文章插图

垂钓方法有偏差,导致鱼不吃饵
窝子有鱼,意味着窝料已经起作用,将周围的鱼群吸引了窝点,但鱼却不吃饵,可能是垂钓方法有偏差,导致鱼不吃饵,具体如下。
▲饵料不对路,以至于鱼吞食窝料,而忽略饵料
不管是活跃在河流、湖泊的鱼,还是栖息在窑坑、鱼塘里的鱼,因水体环境的不同,都会形成各自的食性偏好,一旦选择的饵料与目标鱼摄食偏好不对路,很可能鱼口零星,甚至毫不进食。比如生活在肥水塘里的鲫、鲤鱼等,水体中含有大量腐殖质,食物丰富,长期摄食口味偏重,所以总有品尝清淡味型食物的冲动,这时应对多选择一些本味的商品饵或者自然谷物香的饵料,但要是依然是味型浓郁、突出的饵料,极有可能引起鱼的排斥。
另外窝料与饵料讲究味型统一,但饵料不管在适口性,还是味型均要强于窝料。但如果钓友选用的饵料味型一般,颜色辨识度不明显,适口性与窝料颗粒大致相当,甚至饵料对鱼的吸引力还不如窝料,那么窝里摄食的鱼是很难在众多窝料颗粒里发现饵料,以至于忽略饵料的存在,自然浮漂无动作。



钓鱼窝子里明明有鱼,就是不吃饵,先把原因找到
钓鱼窝子里明明有鱼,就是不吃饵,先把原因找到

文章插图

▲钩饵所处的水层,与鱼活跃的水层出现偏差
每个目标鱼种都有各自活跃的水层,鲤鱼、鲫鱼多栖息在底层,而鲢鳙多活跃在中上水层,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夏季阴雨天气,水体溶氧量不足,鱼或会离底上浮;冬季水温提升,鱼群在趋温性的驱动下,也会向水温较高的中上水层游动。所以这便对垂钓水层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应固执于特定水层,否则窝点有鱼,但钩饵与鱼群不在水层,自然不会发现饵料,更不会摄食,这时果断下拉或上移浮漂,调整钩饵在水层位置,直至鱼口的出现。笔者曾多次夏季阴天天气扬竿,经常发生鱼群离底上浮的情况,所以及时改钓底为钓浮,用不多长时间便有鲫鱼、鲤鱼的上钩。




钓鱼窝子里明明有鱼,就是不吃饵,先把原因找到

文章插图

水体环境导致鱼不吃饵
垂钓环境复杂,许多情况都有可能导致鱼在窝点,但不吃饵,具体如下。
▲水底有酱层、浮层,饵料被其他掩盖,鱼不能发现
水底有酱层、浮层的水域并不少,特别是在农村废弃的鱼塘、窑坑,或者四周水草丰盛的野河。落至水底的植物枝叶、瓜果、藻类植物等,隔绝空气后逐渐腐烂,成的一些絮状的浮层,有时则是一些比重较大的酱层。钩饵入水后,相对于薄薄的浮层而言,比重大极易陷入其中,还可能被其淹没。活跃在窝点里的鱼四处游弋寻觅,有时还因吞食窝料,水面鱼星不断,但发现不了饵料,更不吞食,浮漂只能静止无动作。这种情况笔者曾多次遇到,窝里的鱼碰撞子线的时有发生,但就是不吃饵,除去饵料不对路的原因外,大概率是饵料质量偏大,陷入浮层或酱层,果断钓离底或钓浮,常有不错的效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