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更多时候求职者选择留下手机和微信 , 邮箱的重要性逐渐下降 , 求职者留QQ邮箱不再面临嘲讽 。 由于QQ的带动 , QQ邮箱依然是邮箱产品中日活最高的 。
李泽澄认为 , QQ多年来一直有一些微信从未超越的功能 。
例如 , QQ允许多个独立身份共存 , 一个人有多个QQ号的情况很普遍 。 如果不使用红包 , 实名认证也非必须 。 QQ在电脑端与手机端还可以实现多账号同时接收消息 。 成年人可以借此展现生活中的B面 。
微信在设计上对多身份有颇多限制 , 并不鼓励小号 。 用户无法同时登陆两个微信 , 登出期间完全无法收到消息 。
借助QQ的多身份共存 , 李泽澄实现了工作和生活的隔离 。 他至今仍是QQ的日活用户 , 常用QQ维持在4个 , “随时QQ在线 。”
QQ群管理的方便 , 也为社群运营者们称道 。 2013年到2016年 , 李泽澄在QQ上做陌生人社群 。“一个人可以管理500人或1000人的群 , 很方便 。 ”
日志、聊天记录都可以保存 , 群成员什么时候出入 , 什么原因 , 都有存档 , 而且很方便检索 。 在电脑上查询聊天记录很方便 , QQ可以拉出好多窗口 。 但是微信基于手机操作 , 检索只有一屏 , “查个聊天记录真的累死了 。 ”
QQ还支持内容协同和大文件的传输及存储 , 通话与开会都很方便 。 因此许多中小企业和传统国企使用QQ作为办公软件 。 QQ消化了大部分飞书和钉钉等办公软件未能触及的下沉和长尾市场 。
QQ花哨的设计亦在部分成年人的接受范围 , 李泽澄不认为是困扰 , PC端的QQ是一个满血的版本 , 功能很完整 , 移动端社交模块用起来更友好一些 。 他都只用社交 , 其余一律手动取关 , 早年的兴趣部落和后期的QQ看点一个不留 。 “现在用的基本跟20年前没什么差别 , 只是界面好看了一些 。 ”
社交通信软件说到底还是用户自己做主的 , 体验好坏的本质还是关系链质量和认知水平 。 是否造成骚扰取决于发信息的人是谁和发送的频率 , 内容本身的影响有限 。 “如果一个产品让用户没有自主权 , 天天被迫接受信息的话 , 那用户肯定也待不久 。 ”李泽城解释道 。
也有年轻人作出同样的选择 。 李重孚并不常用QQ的新功能 , 如果天天有群里斗图 , 觉得被骚扰 , 退掉就好 。 如果有朋友天天让他砍一刀 , 那就拉黑 。
在QQ的公域流量行走时 , 用户用的是同一套身份 。 抖音也是唯一ID身份的软件 , 用户在抖音直播间想要添加一个人 , 直接查看主页就可以 , 除非主播专门屏蔽 , 基本可以畅通无阻地做公域流量的交换 。
微信设计的初衷是移动端的通讯产品 , 微信用户不太希望有意外的打扰 。 因而微信在权限控制上非常严苛 , 只允许用户通过绑定的手机号、QQ号或微信ID搜索 。 如果开启隐私设置 , 对方几乎不可能直接发起通信 。
用户在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上留言并不会显示ID , 彼此也无法添加好友 。 QQ的设计思路则更多考虑社交场景 , 周全用户身份互换的需求 。 QQ群是开放的 , 用户搜关键词就可以找到 。
QQ则是熟人、半陌生人和陌生人组合的环境 , 更利好社交 。 人们可以方便地在这里释放成年人社交的压力 , 得一夕喘息 。
部分陌生人环境的存在对社交产品的助力作用已被验证过 。 QQ早年的聊天室 , 正是鼓励用户从屋子中走出来 , 直接沟通 。 微信的早期启动期关系链密度不够 , 也是利用“摇一摇” 等陌生人社交方式 , 给产品扩张助力 。
文章图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