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围住神经猫 围住神经猫在哪里玩( 二 )


人们也看清了 , clubhouse通过名人效应吸引过来的用户并不是忠诚用户 , 而是看热闹的人 , 它的用户基础并不牢靠 。

如何围住神经猫 围住神经猫在哪里玩

文章插图



人们进入clubhouse类似进入一个讨论会、参加一场精英沙龙或参加一场名人派对 , 对于用户来说 , 他们的刚需在于两方面:一 , 许多用户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能够融入一些自己平时接触不到的精英圈子 。二 , 这里有大量名人精英参与的音频聊天 , 人们也希望能够获得错过上面的稀缺性、有价值的内容 。
这些由名人带来的内容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一种社交谈资或者某领域的稀缺信息供给 , 具备社交分享或投资的稀缺价值 , 一方面它也具备新闻价值 。
名人、精英们走了 , 也让用户需求落空了——人们喜欢稀缺性 , 喜欢有门槛的圈子 , 但圈子其实它本身也有排他性 , 融入不了的圈子其实在现实与网络中都无法强融 。他们在Clubhouse上的圈子其实更多是一种幻觉 。
此外 , 当名人精英们散场之后 , clubhouse也没有了那些稀缺与独家的信息 , 而人们也不会无聊到一直在Clubhouse里听人闲聊 。因此 , 无论是用户的圈子社交需求、兴趣社交需求或者说它的知识获取的需求 , clubhouse都无法满足 。
其实从这里看 , clubhouse虽是一个社交平台 , 但它本质是一个内容平台——依赖名人精英们的声音内容输出来支撑一个个聊天室的火爆 。
但这种模式的短板也在这里——平台上的内容资源没有掌控在平台手中 , 而是掌控在大量名人、精英的手中 , 他们在 , 平台才能火 。
这些名人账号给平台带来了大量的流量 , 但clubhouse的平台运行机制本身并没有给名人、精英们带来实质的好处 , 因此这些名人精英也没有持续分享的动力 。他们走了 , 用户自然也走了 。
成也声音 , 败也声音 , 平台无力打造生态、沉淀内容资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 ,  clubhouse其实输在不懂平台生态化思维 , 它没有建立起一种维持平台持续运转的社交内容分享生态 。
一个业内知道的常识是 , 平台生态的建立 , 需要带动双边或者多边用户群体的持续涌入 , 形成网络效应 。而这一切需要平台规划一套利益机制来带动这种双边效应 。
在中国 , 巨头们打造平台生态的做法普遍是先立足一个刚需性市场 , 通过一边或者双边的补贴策略来推动平台规模化 。
比如在外卖市场、网约车市场均是如此——当一边的用户涌入形成规模化之后 , 平台需要对另一边采取大力的补贴策略来确保双边的用户体验 。
比如说 , 在外卖市场 , 当大量消费者涌入平台的时候 , 平台方需要有大量的稳定商家来支撑用户点餐需求的满足 。
在网约车市场亦是如此 , 如果司机侧缺乏稳定的数量与规模 , 满足不了用户打车需求 , 那么用户最终会逃离 , 而无论是用户、商家或司机 , 进入平台的目的均在于有利可图 。
有利可图非常关键 。
按照《平台经济模式》一书中的观点其实就是提供诱因 。该书作者杰弗瑞帕克认为 , 如果要打造平台经济 , 有跟兔策略与招牌策略、传教士策略、大爆炸策略、微型市场策略等八种策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