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自然科学奖香港获奖者吴宏伟:国家肯定是莫大的鼓励( 二 )


首先我们要对非饱和土的材料特性有新发现 , 发现之后要建立新的理论 , 理论的印证需要实验仪器 。 但当时全球都没有针对这项研究的仪器 , 于是我们干脆自主研发新仪器 。 我的申报书里有一项美国和一项中国的发明专利 , 我们的专利仪器已经向全球多个国家政府、研究院和高校售出三百套 。 研发新仪器后要做实验 , 才能找到理论需要的参数 , 之后进行推论和预测 , 再回头和实验结合 。 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 , 我们遵循“大胆假设 , 小心求证”的原则 , 逐步攻破难题 。
南都:这次获奖项目的团队中还有来自内地的成员 。 香港和内地在科研及应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合作?
吴宏伟:1996年我们联合向香港方面申请资助 , 前期的主要资金都是香港研究资助局提供的 。 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岩土工程处也向我们提供了部分资金 , 因为他们主要处理斜坡相关的工程问题 。
至于应用方面 , 我要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陈云敏 。 2011年 , 陈院士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他所负责的项目“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孕育环境灾害与可持续防控的基础研究”中有六个主要研究方向 , 他邀请我负责其中一个关于垃圾填埋场覆盖系统的方向 。 通过负责这个合作 , 他向我提供部分资金 , 让我继续深入非饱和土的研究 , 以及实践如何将理论应用在垃圾填埋场的非饱和土覆盖系统里 。 在和陈院士的合作中 , 我利用了植物吸水的能力处理覆盖系统 , 避免用人工材料转而用建筑废料完成整套系统 , 达到环保、美观、减碳的效果 。 我受邀以《大气–植被–土体相互作用:理论与机理》为题 , 主讲了我领域最权威的黄文熙讲座 , 还编写了全球首部生态岩土工程专著《Plant-soil Slope Interaction》 。 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设计方案已经被纳入中国国家标准 ,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无疑是十分有成效 。 目前该方案主要可在内地和发展中国家投入使用 。
南都:此次你所带领的团队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有什么感想?
吴宏伟:很开心 , 因为我们整个研究内容都是在香港完成的 , 我想我们是少有的能够在香港本地完成所有研究的团队 。 同时我们还有院校之间的合作 。 我们两个团队 , 一个来自香港科技大学 , 一个来自香港大学 , 大家在合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 香港大学侧重于现场的研究 , 而我们侧重于理论和室内实验 , 大家很好地完成了团队互补 。
我认为 , 香港八大院校应该联合起来 , 真诚地相互合作 , 共同提高我们在全球的国际竞争力 。 我们就是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大学成功合作的绝佳例子 , 希望我们能够起到优秀示范带头作用 , 鼓励大家互相合作 , 达到双赢的局面 。 我强调 , 我们真正的对手不是来自香港、大湾区或者其他内地城市 , 而是来自国际上的竞争者 。
这次国家授予香港科研人员主导或参与完成的项目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 , 对于香港科研人员是非常大的鼓励 。 我们在香港做研究 , 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非常不容易 。
国家级奖项对项目的要求很高 , 自然科学必须在基础创新的同时在应用层面上有所成效 。 应用的证明需要时间 。 我们这个项目和香港特区政府合作 , 应用到香港特区政府的课题中 , 同时也应用到“973计划”国内垃圾填埋场覆盖系统和浙江省的路基建设中 。 一般能获得国家级奖项的项目 , 都需要学者投入至少8到15年的时间去研究 。
南都:你对未来香港地区的科研发展有何寄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