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国家自然科学奖香港获奖者吴宏伟:国家肯定是莫大的鼓励

11月3日 ,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公布 , 由香港科研人员主导或参与的6个项目获奖 。 其中 ,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讲座教授吴宏伟主导的团队项目“状态相关非饱和土本构关系及应用” , 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11月4日 , 吴宏伟接受了南都、N视频采访人员专访 。 他表示 , 非饱和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 此次获奖项目是“完全在香港本地完成的研究” 。 他强调 , 国家对香港科研人员的嘉奖是极大的鼓励 , 希望团队的获奖能促进香港院校之间的深度合作 , 共同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 。 据他介绍 , 该项目其他主要人员包括香港大学教授李焯芬、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戴福初、汕头大学教授赵仲辉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周超 。 该项目研究成果为斜坡、垃圾填埋场和路基等基础设施的科学设计与安全施工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 有助于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等挑战 。
南都采访人员了解到 , 吴宏伟身兼多职 。 他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生院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及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 , 目前也是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主席 , 并成为了该学会1936年成立至今的首名华人主席 。 早在2015年 , 吴宏伟已凭借参与的项目“深大长基坑安全精细控制与节约型基坑支护新技术及应用” , 获得过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
专访国家自然科学奖香港获奖者吴宏伟:国家肯定是莫大的鼓励
文章图片

吴宏伟
【专访吴宏伟】
南都: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非饱和土研究?
【专访国家自然科学奖香港获奖者吴宏伟:国家肯定是莫大的鼓励】吴宏伟:我在英国的时候 , 研究方向是城市地下建筑研究 , 1995年我从英国回到香港 , 1996年开始和香港大学教授李焯芬合作 。 当时发现有一本1993年出版的书籍 , 是关于非饱和土的 , 但全球也就只有这一本 , 我感到很疑惑 , 彼时全世界关于非饱和土的研究很少 , 因为非饱和土是复杂的固、液、气三相多孔介质 , 但全球除了海底 , 好多建筑都是建立在非饱和土上的 , 我认为对非饱和土的基础研究将会有很大价值 。 非饱和土的其中一种应用是斜坡组成部分 , 当时香港、深圳深受斜坡安全问题困扰 , 种种因素触发了我组织团队开始研究非饱和土 。 1996年我开始钻研非饱和土 , 主要应用是斜坡、垃圾填埋场的覆盖系统以及路基建设 。 2007年我所写的《高等非饱和土力学与工程》 , 是当时全球第三本研究非饱和土的书籍 。
南都:能否介绍一下本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的研究内容?
吴宏伟:我们这次项目的理论核心是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非饱和土材料特性的影响 。
一般说到气候变化 , 主要是指雨水量多和雨水不均的问题 。 雨量会改变非饱和土的含水量 , 继而改变非饱和土的材料特性 , 这解释了为什么下雨的时候斜坡会坍塌 。 另一方面 , 人类活动也会影响非饱和土的材料特性 。 假如我们要开凿一条从中国到巴基斯坦的道路 , 必须要开山劈石和凿斜坡 , 人类的行为造成应力释放 , 从而影响非饱和土的材料特性 。 如果我们对此缺乏深刻认识 , 很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工程灾害 , 比如塌方和路基的破坏 。 非饱和土兼具固体、液体及气体特性 , 既是所有建筑物的承载体 , 亦为斜坡的组成物料 , 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
南都:这次研究是怎样攻破难题的?
吴宏伟:难度在于每个过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全新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