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破发!“亏损户”鹰瞳科技上市 AI医疗前景几何?丨财星球( 二 )


赋能效果仍存在分歧
近一年来 , 随着张一鸣、王小川、黄铮等人辞任公司领导 , 并将兴趣转移到生命科学领域后 , 生物医药这一领域再次迎来了互联网人的关注 。 事实上 , 在投入到新的领域后 , 以上互联网人士更多的关注点仍在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如何改造并赋能生物医药方向 , 涉及更多的是数字医疗、智慧医疗概念 。
只不过对于真正生物医药领域人士而言 , 互联网乃至人工智能技术对他们真正的业务帮助有多大 , 业界一直众说纷纭 。 在此前的交流中 , 有生物医药领域从业者便曾直言 , “目前圈内对互联网及人工智能能带来多大的赋能效果其实分歧很大 , 更多的只是觉得在医药电商、医疗保险这些环节带来了提升” 。
事实上 , 这种情况不仅仅只是个别业内人士的看法 。 在资本市场 , 监管对于目前市场上主打AI+医疗企业的商业化落地情况同样表示担忧 。
今年3月16日 , 人工智能医疗企业科亚医疗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 , 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 正式打响了冲击AI医疗第一股的枪声 , 不过遗憾的是 , 在经过6个月的挣扎之后 , 公司未通过聆讯 , 最终冲刺上市失败 。
目前 , 推想医疗以及数坤科技两家主打AI医疗的企业也正在排队准备上市 , 但公司同样面临着整个行业都在面临的问题——亏损严重 。 数据显示 , 2019、2020年以及今年一季度 , 推想医疗净亏损分别为4.02亿元、5.87亿元和1737万元 。 而在2019、2020年以及今年上半年 , 数坤科技净亏损分别约为9130万元、1.29亿元、8742万元 , 两年半合计亏损近3.08亿元 。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 , 生物医药相关领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 数据显示 , 2020年美国生物科技领域一级市场融资数量上升至近200件 , 融资规模增加68%达到128亿美元 。 而在国内 , 生物健康相关领域一级市场融资也迎来爆发 , 2020年全年融资数量增长超过200% , 融资规模增加近300% , 达到近40亿美元 。
伴随着行业升温以及赛道内企业融资速度的提升 , 整个行业的竞争情况也在不断升级 , 现阶段再谈医疗AI , 商业化已成为了绕不过去的话题 , 对于此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的鹰瞳科技而言 , 或许想要扭转股市表现还需要提交一份更加靓眼的商业化成绩单 。 (彦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