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新规两个月,小学生与游戏"生离死别"( 二 )


这和新规的监管方向极其一致 , 把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严格限制 , 减少家长的教育压力 。 而通过两个月的执行 , 学生和家长的反应已然说明新规落实卓有成效 , 管得住游戏沉迷 。
成果和挑战并存
我们通常将8月30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称之为游戏行业“史上最严新规” , 但这里的最严其实不单单指把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大大缩减 , 而是充分调动起管理部门、企业和家长等多方主体 , 从广度、深度两个维度 , 共同监管和制约未成年人的游戏沉迷 。 这在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 。
比如 , 近年来游戏工委已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做出多项具体措施 , 牵头编制《网络游戏适龄提示》团体标准 , 现阶段首批试点单位已有超300款游戏引入适龄提示标识 , 完成率超过90% 。 再比如学校管理层面 , 更加严格地控制学生将手机、游戏机等相关设备带入校园 。
当然 , 做得最多、改变最大的是游戏企业 。 2019年以前 , 大多数游戏企业的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 大量的网游和手游处于“裸奔”状态 。 如今 , 防沉迷系统在用户游玩时间、时长、充值消费等多个环节都做了强制约束 。
不过 , 防沉迷系统趋近完善 , 随之而来就是破解和绕开防沉迷系统需求所衍生的相关服务 , 这成了未成年人游戏保护的一大挑战 。
随便打开一个电商平台搜索“租号”一词 , 可以看到大量相关的链接 , 在闲鱼上 , 甚至还有专门的“租号专区” 。 一位租号商家称 , “以前即便是法定长假 , 一天最多也只能出租二三十个号 , 如今每天都要备几百个号周转着出租” 。
很显然 , 防沉迷系统的严格反而促使租号等网络黑产激增 , 而且从技术上这些问题难以根治 。 就像游戏企业为加强账号监管 , 引入更为严格的人脸识别机制 , 紧接着市场上就出现了出租账号“代人脸识别”的业务 。
租号泛滥 , 未成年人得以绕开防沉迷系统 , 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 , 开始联合企业进行打击 , 使得这一问题得到一定缓解 。 实际上 , 绕开游戏的防沉迷系统 , 最大的漏洞在于家长 。 伽马数据调研显示 , 85.8%的未成年用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曾被防沉迷限制 , 剩下未遇到防沉迷状况的主要来源于两点因素 , 一方面为游戏账号采用父母身份注册 , 没有进入防沉迷识别范围;另一方面 , 在单机状态下防沉迷系统难以发挥作用 。
家长的身份证信息被孩子拿去注册账号 , 同时他们又没有加入监护平台 , 相比被严厉打击的网络黑产 , 家长的责任缺位或许才是防沉迷系统难以发挥更大效应的阻碍 。
防沉迷系统真正的“软肋”?
10月份 , 河南驻马店两名男童玩游戏充值20多万一事引发大量关注 , 尤其是得知他们是用父亲的死亡赔偿金去充值 , 很多人看得痛心疾首 , 一时间对游戏又是口诛笔伐 。 但有一些细节却说明了防沉迷系统存在的其他问题 , 这同样值得深思 。
经采访人员核查 , 该用户游戏账号实名信息为成年人 , 系统曾判断相关账号有疑似未成年人游戏的可能性 , 发起了人脸识别验证需求 , 该账号先后8次成功通过 。 为什么会通过?原来其中一名学生以考试需要为理由频繁让奶奶扫脸 , 可长辈丝毫没有察觉出异样 , 帮助小孩通过了防沉迷系统 。
另外 , 该学生还曾在电商平台三次购买了5万元的游戏账号 , 未被家长发现 。
没有一项完美的技术可以彻底解决未成年人的游戏沉迷问题 , 因为在防沉迷上 , 人为因素无法控制 。 租号黑产尚可用严惩商家来减少 , 可不同家庭状况的亲子关系使得家长在处理游戏问题时千差万别 , 而亲子关系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影响往往最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