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 , 使用者也同样的可以将办公空间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
长坂常将桌子正前方设置了可垂直滑动的隔板 , 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高度 , 创造理想的隐私度 。
可以自由更改植物和物品的陈列方式和窗口大小 , 以此来增添使用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
在这里只要有所想 , 每个办公桌都可以有些不一样 。
· 打开“人与建筑”的边界·
从16号教学楼到单人办公室 , 长坂常对于建筑中“人与设计”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 , 他喜欢去打破“边界” 。
而再早些时候 , 长坂常设计的LOFT , 也同样的在打破“边界” 。
他将大整块的空间没有做过多的阻隔 , 而是用巧妙地将空间用钢筋简单的分隔开 。
大片绿色植物也代替了拥有阻隔功能的墙壁 , 划分好的商品也间接的告知了顾客每个区域的不同 。
这样看起来整个空间拥有了更深的空间深度 , 同时又划分出了各个空间 。
我们不难发现 , 相对于16号教学楼和单人办公室的“打破建筑与人的边界” , LOFT所打破的是空间的边界 。
如今我们提起设计师长坂常 , 常常是因为小蓝瓶咖啡 。 确实他因为小蓝瓶咖啡“千店千面”的设计被大家肯定 。
但日站君认为 , 除了小蓝瓶咖啡店的设计价值以外 , 长坂常针对于上几代建筑师所追求完美造型和主观空间 , 提出了“完整性是一种束缚、居住人需要自由和参与”的新的设计理念 , 也同样拥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
长坂常:试图打破建筑的第四堵墙
回归到长坂常这次的作品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新校舍“16号楼” , 几乎完好的展示了自己提出的新设想——半建筑 。
其实 , 类似的理念我们常在各个领域中可以看到 , 它们正如贝尔托·布莱希特的“打破第四堵墙” 。
在话剧中 , 从一开始的演员表演全场 , 到如今的观众也可作为角色 , 成为话剧中的一部分 。
在艺术展中 , 艺术家开始有意识的为参观者留有一席之地 , 让他们也来参与完成 。
甚至在我们更熟悉的影视作品《纸牌屋》等等中 , 更是“打破”镜头与观众直接对话 。
而武藏野美术大学的新大楼“16号楼” , 也正在试图打破建筑的第四堵墙 , 让学生参与其中 , 让建筑者与使用者互为主体 。
那么最后 , 让我们以长坂常在他的著作《半建筑》中所提出的思考来作为今天的结尾 , 并希望大家来积极讨论 , 这个问题便是:
“专业的部分和业余的部分、设计师的部分和业主的部分、是不是可以不再对立、是不是可以同时存在?
参考文献:
《スキーマ建築計画が手がけた武蔵野美術大学の新校舎「16号館」》AXIS Web Magazine
图片素材:
architecturephoto长谷川健太
【教学楼建一半“丢给学生”,边上课边DIY装修?日本知名艺术高校“骚操作”!网友直呼好家伙…】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