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直播助力部分非遗技艺传承
短视频、直播等新社交平台已成为当下互联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一些非遗技艺在短视频、直播平台备受关注 , 甚至带动了相关作品或衍生品的大卖 , 为一部分非遗技艺找到了市场 。 但新媒体技术降低了受众接触非遗门槛的同时 , 也对传承人的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专家建议 , 有关部门与时俱进运用新媒体思维 , 帮助能力不足的传承人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 , 同时规范非遗传承在短视频、直播业态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
短视频、直播带“火”传统非遗
今年52岁的徐建元是江西省级非遗项目临川篾编工艺传承人 。 去年11月 , 他的竹编技艺和作品在抖音平台上进行了展示 。 视频发出后 , 点击量突破600万 , 而徐建元所在的抚州市临川区总人口才128万 。 徐建元在当地历史文化街区文昌里开过一间篾编工作坊 , 曾经经营惨淡;走红后 , 工作坊今年一季度销售额达5万元 , 是去年全年的总和 。
一位名叫“铁牛道长”的深圳网友一次性购买了三千元的竹编日用品 , 还加了徐建元微信 , 把他的竹编制品推荐给了更多朋友 。 如今 , 徐建元正计划开设线上商城 , 他的篾编工艺团队也从夫妻档发展至十余人 , 新收的徒弟中不乏年轻人 。
在抖音上 , 像这样“红”起来的非遗技艺还有不少 。 据抖音官方公布的数据 , 截至今年4月 , 有121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在抖音平台上有相关内容的传播 , 共产生了超过2400万条视频和超过1065亿次播放 。
带“火”传统非遗的不仅仅是短视频 , 还有在线直播 。 成珊珊是东家直播平台的一名人气陶瓷主播 。 “行业的拐点出现在去年下半年 。 一些手工瓷品牌开始以直播为生 , 去这些门店会出现店主做直播而顾不上客人的情况 。 ”成珊珊说 ,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 , 过去做传统手工瓷的人几乎不开网店 , 对直播很不了解甚至很反感 , 而如今 , 圈里人都希望通过直播拓展新销售渠道 , 不做直播甚至会显得有些落伍 。
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系副教授吴辉说 , 用新媒体技术传播非遗并非最终目的 , 而是打开一扇门让更多人接近它、接受它 。
传播方式革新挑战与机遇并存
采访人员采访发现 , 传统非遗技艺在短视频、直播平台走红的背后 , 是技术红利带来的新机遇 , 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
新媒体技术对非遗传承的影响包括:一是降低非遗文化的传播门槛 , 人人都是非遗文化记录者 。 抖音总裁张楠认为 , 过去传播非遗文化主要靠纪录片和电影 , 而在短视频时代 , 只需拥有一部智能手机 , 任何人都能成为非遗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播者 , “短短的十几秒 , 能呈现非遗真实、吸引人的一面 。 ”
二是激发非遗手艺人的创新意识 , 让非遗更加融入时代 。 艺林堂是景德镇一家专门做粉彩瓷的老作坊 。 第三代传人余寅是名90后 , 他是当地最早开始玩直播的陶瓷手艺人之一 。 “直播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和销售渠道 , 直播内容可以展示产品或技艺 , 也可以纯探讨 , 还能即时解答客户的疑问、满足其需求 , 通过提升客户的参与度来增强客户的黏性 。 ”余寅告诉采访人员 , 除在互动方式融入时代之外 , 他在作品中也融入了时代印记 。 他推出的叮当猫系列粉彩瓷茶具 , 仅在YY平台直播一个小时就卖了40多万元 。
在挑战方面 , 新媒体技术能让非遗项目获得更多的关注度 , 但对于内容提供方的要求也提高了 。 如 , 传播者需具备一定的新媒体素养、了解新媒体运营方式等等 。
负责“抚州发布”抖音号内容运营的黄惠婷认为 , 部分非遗传承人受限于所处地理位置、思想开放程度和生活条件等多重因素 , 在接触新媒体平台时需要有关部门“帮一把” 。 “抚州发布”已经主动为临川篾编、金银錾刻、大米微雕等当地非遗技艺制作并发布短视频 , 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客观来说 , 并非所有短视频都能“火” , 或给非遗传承人带来直接收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