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助力中医药“走出去”( 二 )

  就在上个月 , 自新西兰学成回国的刘文娟与同事在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创新推出《养道恒历》 , 并受邀参加第118届法国国际发明展览会 , 荣获铜牌 。 与会评委对这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 “作为中医传承人 , 我们需要有文化自信的表达与行动 。 ”刘文娟说 。 “中医药的与时俱进不应只挂在嘴上 , 而是要落实在实践中;中医药要发展不能停留于过去的辉煌 , 而要体现在诊治国内外患者的临床疗效中 。 ”

  在海外留学的刘文娟 , 回国后走上了传承中医药的道路 。 父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刘氏刺熨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 , 从小耳濡目染 , 刘文娟深知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与责任 。

  “针灸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医用 , 但这只是中医药一项特殊的外治法和特定的中医药经络理论的运用和发挥 , 想要进一步发展完整的中医药体系和临床实践 , 还需要更多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绝活的中医药传承人努力实践 , 不断开拓 。 ”刘文娟如是说 。

  “健康使者” 走遍全球

  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卫生、科技、文化、经济资源 , 中医药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名副其实的“健康使者” 。 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 , 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 , 扩大着传播力与影响力 。

  截至今年6月 , 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 中国与40余个国家政府、地区和组织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 。 陈士林表示 , 传承中医药文化 , 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 就要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 , 从全球不同地区引进先进的研究理念、技术思路和研究平台 。 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合作 , 海归能做的还有更多 。

  事实上 , 基本功扎实、精通外语 , 具有多学科背景、熟悉科研流程并掌握复杂科学前沿技术的复合型海归人才 , 很有潜力被培养成为学术领先、掌握科研方向和医学发展趋势的中医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 , 这也将有利于传统医学的发掘与提高 。

  汪先恩拥有几十年的中医药海外推广经验 , 在他看来 , 世界范围内中医比重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想要让东方智慧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 还是要从促进普适化、推动理论和产品创新等多方面入手 。 “中医经典较深奥 , 我们要把它转换成通俗语言 , 这样更利于中医药的海外传播 。 而在制药方面 , 也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手段 , 对传统中药进行改造 , 使其在口感上更易接受、便于携带以及长期保存等 。 ”汪先恩说 。 (孙亚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