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船试驾员”千百次“试飞”助力航天员完美飞天

中新网北京11月8日电 (马帅莎 张宇 时小丹)11月8日 , 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开展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 , 顺利完成机械臂级联装置安装工作 。 在航天员每一个动作背后 , 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飞船工程师团队在地面进行成百上千次模拟演练的付出 。
“飞船试驾员”
自神舟载人飞船型号研制开展以来 , 飞船工程师这个特殊的身份就随之诞生 。 飞船工程师不是一个单独的岗位 , 往往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团队中的系统总体、电总体、机械总体设计师兼任 。
从神舟载人飞船设计、生产 , 再到发射、返回 , 飞船工程师团队始终是飞船最亲密的陪伴者 。 航天器中各种复杂的操作平台、操作界面 , 不能仅靠航天员自己摸索或对照纸面教程学习 。 飞船工程师们将自己作为航天员的替身 , 在型号开展地面测试时代替航天员进行各项测试工作 , 以检验仪表显示、手动操作、故障处置等方面是否满足要求 。
“作为航天产品的设计者和改进者 , 我们必须对每一个细节了然于胸 , 对飞船上的每一个部件、测试中的每一条手控指令如数家珍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说 。
测试是航天器型号的常规工作 , 但对于飞船工程师而言 , 进入舱内时往往需要转变角色 , 把自己当做航天员去操作航天器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载人飞船系统主管设计师明章鹏将这个过程比作试驾 , 帮助航天员了解和熟悉航天器的“脾气秉性” , 确保每一艘“生命之舟”安全往返 。
“为了满足工效学的设计要求 , 让航天员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 , 我们需要从设计师的角色向使用者的角色转变 , 发现航天器产品的问题 , 并给设计团队提出反馈 , 实现产品设计的进一步优化 。 ”明章鹏说 。
“这届年轻人能抗事儿”
神舟十二号安全返回 , 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 , 神舟十四号待命出征 , 随着“滚动发射”模式逐步确立 , 飞船工程师的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 但是他们总是乐观面对每一次任务挑战 。
“90后”肖雪迪 , 2020年刚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 , 便迅速担起了飞船工程师的重任 。 载人飞船操作复杂 , 每次任务往往是上百条手控指令和百余个操作动作的组合 , 而且指令发布要求极为苛刻 , 指令间隔最小为5秒 , 每个指令都必须分秒不差 , 容不得半点犹豫和马虎 。
面对常人难以应对的严苛操作 , 经过一年历练后已是“老手”的肖雪迪却信心满满 , “保证任务圆满成功的秘笈 , 就是每次进舱前会仔细查阅飞船操作指南 , 在细则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标注 , 确保进舱后的发令和操作万无一失 。 ”
“这一份荣耀的兼任工作 , 伴随而来的也是如山重任 。 这届年轻人能抗事儿 。 ”载人飞船飞控负责人杨海峰在提及这些年轻飞船工程师时有些动容 。 在他看来 , 能够投身到载人航天的重大工程中 , 并且亲手改进这些陪伴航天员上天的航天器的人 , 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 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 , 是他们作为飞船工程师的无上荣耀 。
十年累计进舱千余次
从2011年至今 , 十年间 , 飞船工程师团队零差错地保障了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三号6个型号的发射任务 , 累计进舱千余次 。
“自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以来 , 面对大量的技术空白 , 载人航天研制队伍没有退缩 , 而是迎难而上 , 以独立自主突破技术为目标 , 一步一个脚印 , 自主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核心关键技术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张柏楠回首峥嵘岁月 , 自信昂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