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远生前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大宅中 , 就陈列了不少明式家具 , 以跨越东方与西方文化、古典与现代文化的布置而惊艳 。 比器物之美更值得关注的 , 是隐含其间的生活态度与人文精神 。 宽敞的中厅由两排高高的柱子支撑;左面和右面 , 或东面和西面是用柜橱木材创作的棂条隔扇 , 其背后垂挂色彩柔和的丝绸窗帘 。 墙面和柱面都糊有壁纸 。 地面铺磨光的黑色方砖 。 以这幽暗的背景为衬托 , 家具的摆放服从于平面布局的规律性 。 花梨木家具的琥珀色或紫色 , 同贵重的地毯以及花毡或绣缎椅罩椅垫的晕淡柔和色彩非常协调 。 室内各处精心地布置了书法和名画挂轴 , 摆在红漆底座上的是青花瓷器或年久变绿的铜器 。 纸糊的花格窗挡住白日的眩光 。 入夜 , 烛光和角灯把各种色彩融合成一片奇妙协调的光辉 。 艾克在《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中对于明代家具所处居家环境的一段细细描摹 , 其实隐含了这样一重有代表性的信息——不少人倾心明式家具时 , 不止倾心于单纯的器物之美 , 也包括它们的主人——中国传统文人墨客的诗意生活 。
琴棋、书画、诗文、茶酒等中国古代文人修养心性、陶冶情操的生活方式都充当着明式家具的画外音 。 比如香几 , 就是应文人雅士焚香、闻香的雅趣而诞生的 , 小巧疏透 , 拥有修长的“马蹄腿” 。 又如条几 , 主要用于堂屋或玄关处摆设花瓶等装饰品 。 比如官帽椅的靠背板所呈现的曲线 , 和人体背部脊椎的曲线相和 , 可以提供舒适的支撑;明代大量的椅子的坐面为藤编制而成 , 它凉爽透气 , 富有弹性 , 适合夏季使用 。 有研究者指出 , 明式家具浸润的生活美学 , 承继着中国古代文人美学的修养传统 , 耐人寻味 。 那不是一种奢靡的、刺激的美感追求 , 而是被视为明代文人生活美学典范之作的 。 文人始终在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中浸染 , 其生活方式、审美情操和精神理念 , 都有着鲜明的特点 , 使明代家具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制作、收藏、摆放、使用都融入到一种醇厚的文化氛围之中 , 促成了一种精致的审美生活的发展 。 明代家具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实用品的层次 , 而更加追求其审美的情趣、收藏的价值 。 入世之担当的儒家赋予了明代家具以沉郁、庄重、温厚、伟岸;出世之逍遥的道家赋予其以空灵、飘逸、柔婉、清新 。 儒学倡导的道德礼仪教化注重在家具中体现出人与人的关系 。
细细体察不难发现 , 作为日常坐卧器具的明式家具并不以放松身体为目的 , 反而时时提醒人们端正形态 , 由此导向人的精神内省 。 以最具代表性的明式家具——圈椅为例 , 它的椅盘面积颇大 , 不利于背部后靠 , 人们没法以松弛的姿态坐在其中 , 更别提“葛优躺”了 。 【明式家具是如何“征服世界”的】
这其实正是圈椅设计的本意 , 重心落在大腿而非臀部 , 需要人们端坐 。 如此构造 , 却又颇为符合人体结构 , 整个大腿连同臀部支撑身体 , 减轻了脊柱所承受的头部重量而保持脊柱的正直 。 在这样的椅子上 , 人们可以久坐而不倦 , 时刻感到舒适、宁静 。 明式家具中沁透出的这种含蓄的精神愉悦感 , 值得人们追慕 。
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明式家具 , 它反应给我们最直接、最突出的感受 , 是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书卷气 。 明式家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 它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流经了若干个世纪之后的今天 , 依然能够透过一件件明式家具深刻的感悟明代社会浓郁的文人气息 ,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奢侈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