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越大,越要少吃米饭?澄清:关于老年饮食的3大误区
“老刘啊,你怎么就吃这么点饭啊?”
家庭聚会上,刘大爷吃菜非常克制,米饭都只盛了一小碗,作为东道主的孙阿姨看到之后,不免担心地问:“是不是我做的饭菜不好吃啊?”
“不是不是,”刘大爷连忙否认,“我是听专家说,上了年纪之后,老年人应该少吃点米饭啊面条之类的主食,不然会得糖尿病!”
孙阿姨将信将疑:“没这么夸张吧!我天天吃一大碗米饭,也没见我得糖尿病啊!”

文章插图
近年来,关于老年人养生,各种言论层出不穷,不仅是老年人在关注,连青中年也经常会了解一下,为将来做打算。可是,在各种各样繁杂的信息里面,我们怎么筛选出正确的,避免误入雷区呢?本文今天就带大家了解老年饮食的那些事儿。
年纪越大,越要少吃米饭?
假的,别信。
【年纪越大,越要少吃米饭?澄清:关于老年饮食的3大误区】进食多少,不会直接和年龄挂钩。有不少的老年人,一大把年纪了,还是十足的“干饭人”,每天的碳水摄入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健康,也看到很多节食、摄入低碳水的老年人,反而把自己养出了病,所以“年纪越大越要少吃米饭”这种说法,显然不合实情。

文章插图
去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曾经刊登过一则研究,证实50岁以后,主食的摄入量和死亡率相关,而且研究还指出,适当增加主食摄入,反而能够降低死亡风险。而《柳叶刀》里面,也证实了适当增加主食摄入,对于延长寿命的积极意义,这也能够帮助判断。
不过,看事情要全面,这句话对于某些老年人而言,其实还是有一些启示作用的。
对于糖尿病、高血脂患者而言,碳水化合物虽然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但同时也会增加体内的糖含量和脂肪含量,是引起血糖升高、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类身体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人群,如果增加精制主食的摄入,补充高碳水,或许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所以,这部分老年人,确实需要控制碳水的摄入。

文章插图
当然,控制碳水摄入≠不吃米饭,像米饭、面条、馒头这类主食,吃还是要吃的,为了给机体供能,但是不要吃太多,每餐主食吃一个拳头大小就行了,多摄入一些蔬菜,用纤维素饱腹,或者是适当吃一点粗粮,也可以帮助控制热量摄入。
除了主食这方面,关于老年饮食,其实还有很多误区,这里来为大家解释下,比较典型的的3大误区,看看你有没有中招过。

文章插图
误区一:老年人吃东西,越烂越好
年老之后,胃肠道功能下降,而且牙齿脱落、牙龈萎缩,咀嚼能力大不如前,所以老年人吃东西,不能吃那些太过生硬粗糙有韧性的,像排骨、坚果、牛蹄筋、之类的,就不适合啃咬了,更适合吃一些软烂的食物。
但是要有个度,不能一直吃煮得稀烂的食物,会有两方面问题。第一,长时间的高温烹煮,会导致营养元素流失,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滋补效果,第二,长期吃软烂食物,虽然没有消化压力,但肠胃功能“不用则退”,只会越来越差,所以适当吃一些咬得动的食物,也是有必要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