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振兴的“最大增量”( 五 )


“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 , 虽然也走了不少弯路 , 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 我们都坚持过来了 ,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 , 团队也获得了成长 。 ”于海斌感到欣喜 。
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 , 于海斌率领科研团队成功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 应用在中国的自动化仪表产业领域 。 在工业无线方面 , 团队不仅创建了国际领先的工业无线网络技术体系 , 还牵头制定了我国在工业无线控制领域唯一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WIA-PA , 使我国工业无线控制技术处于国际前列 , 有了国际话语权 。
在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 团队将工业无线网络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 , 为电力、石油、钢铁等行业的复杂工业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系统解决方案 , 让创新成果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力 。
其中 , 将WIA-PA技术标准与油田生产需求相结合 , 开发出油井远程监测与优化控制系统 , 应用于智慧油田建设 , 改变了油田传统“人工巡井”的生产模式 , 实现了“精准感知 , 数据驱动”的生产新模式 。
正如将计算机互联 , 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 , 同时网络的发展也促进了计算机系统技术的进步一样 , 工业无线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 也必然促进工业控制系统性能的提升 。
“解决这些问题从技术上讲可能比以往更难 , 但目前我们团队从研发、设计与应用三方面齐头并进 , 有信心在3至5年内 , 推出新一代的控制系统 。 ”于海斌信心满满 。
25项大奖意味着什么?
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颁布
我省荣获25项大奖
这对于辽宁来说意味着什么?
日前 , 省科技厅
成果转化与奖励处处长李智军
接受了本报采访人员的采访

请您介绍下辽宁这次获奖项目跟往年比有什么不同?
李智军:我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自然科学奖数量和技术发明奖数量 , 均创近年来新高 。 2020年度我省共有25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奖 , 其中 , 主持项目11项 , 获奖总数创近年来新高 。 全国46个自然科学奖项目和61个技术发明奖项目中 , 我省各有4项自然奖主持项目和4项发明奖主持项目获奖 , 均创下我省获得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数量新高 。 这证明了我省在化工、材料、装备等领域的科技实力有了显著提高 。

我省有一个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能谈谈其“含金量”吗?
李智军:我省有1项主持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这是历史性突破 。 自然科学奖是体现原始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水平的奖项 , 也是广大科研人员重点关注的奖项 , 历年来 , 我省所获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均为二等奖 , 未得过一等奖 。 2020年度全国共评审出2项自然科学一等奖 , 中科院大化所主持的“纳米限域催化”项目位列其中 , 成为辽宁历史上一个重大突破 , 这表明我省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正在不断增强 , 已经在为国家科技创新贡献辽宁力量 。

我省25项大奖有什么特点?社会经济效益如何?
李智军:从获奖项目来看 , 我省在高端装备制造、冶金化工、新材料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攻克了一大批制约和引领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 。 其中 , 由东北大学主持的“钢材热轧过程氧化行为控制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 , 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氧化行为控制技术 , 大规模应用于鞍钢、河钢、太钢、宝钢等19家企业的45条生产线 , 并输出至韩国浦项和现代制铁 , 引领了钢材热轧氧化调控由经验试错向数字化、智能化控制的转型 。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主持的“复杂工业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无线控制系统技术及应用”项目 , 历经17年持续研究 , 攻克了工业无线核心网络芯片、无线传感终端、协同控制平台研制技术 , 研发了电力输送、钢铁轧制等复杂工业系统的安全能效控制系统 , 并规模化应用于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和世界最大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这些获奖项目突破了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 , 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