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新功能的上线 , 解决了买卖两方的问题 。 一方面 , 新的功能变动确实方便了那些凑完单立马极速退款的用户 。 另一方面 , 对商家来说 , 相比发了货再遭遇退款 , 肯定是新功能更节省成本 。
当然 , 也诚如有人提到的那样 , 新功能肯定对战报有所影响 , 如果沿袭唯数字论 , 这肯定是不被允许上线的 , 但阿里偏偏上线了 。
细节之中可见态度变化 。
事实上 , 如果对阿里稍加关注 , 会发现 , 阿里今年在打破双11的唯数字论以外 , 还有不少转身 。
比如 , 更重视ESG了 , 在绿色和公益层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 。 开放性也更强了 , 通过支付宝接入了云闪付 , 还陆陆续续推出了10多项商家扶持措施 。
很明显 , 今年以来 , 阿里调整了双十一的节奏 , 比起有些平台「毕其功于一役」的冲动 , 阿里主动击破了GMV崇拜 。
一直以来 , 在多个业务领域 , 阿里都提出自身是一家为解决社会问题而生的公司 。
在这个过程里 , 1688的诞生 , 是为商家服务 , 为企业贸易提供增量机会;淘宝的创建 , 最早是解决C2C市场问题 , 但一路过来 , 完成了对商品流通效率的提升;这期间 , 还有支付宝这样的支付革新和钉钉等解放生产力的设施 。
很显然 , 从最基础的信息匹配到产品、交易、支付层面的拓展 , 从针对细微需求所作出的创新到最终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成 , 阿里的生命线 , 不仅是规模和增长速度的不断外延 , 更是成为更综合、更纵深的服务平台 。
从这些层面来看 , 阿里今年的变化 , 其实仍在大的价值母题之下 。
独行快 , 众行远 。 阿里当然可以继续高举GMV大旗 , 把双十一这场造节运动持续下去 , 但这已经不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规律 。 过去 , 移动互联网高速增长是既定期待 , 现在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问题 , 包括阿里腾讯字节在内的巨头也会慢下来 。
战报的淡化 , 对整个行业来说 , 是一个信号 , 也是一个警示 , 不要刻意追求GMV , GMV只是双11的一部分 , 而不是双11本身 。 数字迷恋只会将整个行业拖入内卷 , 而不是走向共同繁荣 。
双11这个IP , 用户和商家永远是第一位的 。 很多时候 , 当行业的号角是一场决战时 , 往往大部分参与者都要面临败局——而这 , 就背离了双11的初衷 。
借鉴管理学家柯林斯在《基业长青》的提法做一个类比 , 公示GMV好比是「报时」 , 给大众期待的是互联网超凡的能力 。 但开启报时并且一直报时的阿里 , 准备让双11走向「造钟」的时代 , 而造钟意味着要穿越互联网周期更迭 , 意味着Build to last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