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1 月 12 日消息 , 捷克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多家机构的科学家对于“亚原子结构观察直接成像”提出了一种新方法 , 显著提高了单原子成像扫描显微镜的分辨率 , 将人类观察原子的水平推升到亚原子层面 , 并实现全球首次直接观测到卤族元素的单个原子上的不对称电子密度分布(即所谓的西格玛孔 sigma-hole) , 从而证实了这种 30 年前在理论上预测但从未直接观察到的现象 。
与对黑洞的首次观测相比 , 这一突破有助于人类理解单个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化学反应 , 开辟了一条改进各种材料及其结构特性的新途径 。 IT之家了解到 , 这一成果已在今日发表于《科学》杂志上 。
文章图片
来自奥洛穆茨帕拉茨基大学捷克先进技术研究所 (CATRIN)、捷克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FZU)、捷克科学院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IOCB 布拉格)和 VSB 的 IT4Innovations 超级计算中心、俄斯特拉发技术大学通过这一方法 , 成功大幅提高了扫描显微镜的分辨率 , 从而使人类从“对单个原子进行成像”到“超越原子水平的亚原子水平成像” 。
“确认理论上预测的 sigma-holes 的存在与观察黑洞没有什么不同 , 尽管 广义相对论早在 1915 年就预测了黑洞的存在 , 但直到两年前才被发现 。 FZU 和 CATRIN 理论和实验研究的领先专家 Pavel Jelínek 解释说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我们说“σ 孔的成像代表了原子水平上的一个类似的里程碑”并不过分 。 固体物质表面分子结构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重大突破,30 年前理论预测的西格玛孔首获证实】DOI:10.1126/science.abk147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