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近日 , 在EDA领域国际会议ICCAD 2021上 ,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获得了CAD Contest布局布线算法竞赛第一名 。
此时此刻 , 离武汉千里之外的成都 , 初创型企业英诺达也正在深耕EDA领域 。 该企业于今年初搭建了国内首个EDA硬件工具云赋能平台 , 8月获得近亿元融资 , 10月获得中国半导体协会“创芯中国”总决赛一等奖 。
“武汉同行问鼎世界顶尖赛事 , 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振奋 , 也鼓舞我们加快技术研发步伐 。 ”11月11日 , 英诺达市场和业务拓展部副总裁马超对采访人员说 。
正在申请3项专利 助力成都补齐IC设计短板
在芯片设计领域有一句流行语:如果缺少EDA工具平台 , 全球几乎所有的芯片设计公司都将停摆 。 EDA全称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 它服务于芯片设计 , 而芯片设计是集成电路产业中最精细的环节之一 。 将上千亿个晶体管布局到一个比人的手指甲盖还小的集成电路上 , 需要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 , 也就是EDA 。 EDA驱动着芯片设计、生产制作和终端设备等运用 。
2020年底 , 英诺达落户成都 。 今年4月 , 该公司对外宣布搭建了国内首个EDA硬件工具云赋能平台 。 马超介绍 , EDA技术门槛很高 , 长期被国外巨头企业垄断 , 导致国内半导体企业对EDA的业务需求长期被“卡脖子” 。 近年来 , 国内IC设计领域的中小企业对EDA相关业务需求在激增 , EDA领域创业迎来机遇 。
“我们的创新突破主要在商业模式和运营上 , 通过自主可控的技术平台 , 力争打破国外“卡脖子”现象 , 平台会赋能中小企业 , 降低国内企业研发成本 , 同时也会帮助芯片设计行业加速向云端迁移 。 ”马超说 。
在成都的集成电路产业版图上 , 已初步形成了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与配套、系统与整机等相对完整的发展体系 , 然而 , 与IC设计紧密相关的EDA技术领域一直存在短板 , 本地EDA企业发展尚未成势 , 一些产业空白亟待填补 。
“我们有自研的EDA , 聚焦国内目前无人涉足的数字中端领域 , 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门型产品和通用型平台 , 希望能助力IC设计产业早日补齐短板 。 ”马超介绍 , 公司围绕EDA硬件工具云赋能平台 , 目前正在申请3项专利 。
在全国大赛中获一等奖
产品已进入商用环节
2020年 ,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破万亿 。 英诺达创业团队扎根成都 , 就是看中了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机遇 。
从成立至今 , 不到一年时间 , 英诺达已聚集38名员工 , 平均年龄32岁 。 除了成都本地人才 , 公司还吸引了来自上海、深圳、南京、西安等地的人才相继入川 , 也有海归人才加入 。 团队成员大多拥有EDA领域工作背景 , 这也构成了英诺达现在的人才“家底” 。
【成都有个EDA领先平台产品已进入商用环节】“这是机会之城 。 ”谈及落户成都的缘由 , 马超赞道 。 在马超看来 , 成都是片创业热土 , 科研院所多 , 软件互联网产业发达 , 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兴起 , 很适合EDA创业 。 而且 , 在这里还可以得到政策、场地、人才落户等方面的扶持 。
事实也证明英诺达的选择没有错——在研发项目驱动下 , 该公司业务得到拓展 , 最近马超一直忙于客户对接 。
“从产业规模分析 , EDA技术自身的产业规模其实不会很大 , 不过它带动引领作用是很大的 。 我们发现 , EDA正在走向系统领域 , 进入到一个更大的工业软件范畴 , 这会给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带来很多影响 。 成都拥有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规模 , 在这里 , 我们可以拓展更多业务空间 。 ”马超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