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精神障碍:反社会人格( 二 )


缺乏同理心、自我感觉良好、外表充满魅力 , 这些都是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最常见的特点 。 如果你在监狱或司法场合里识别看到了这样的罪犯或嫌疑犯 , 那他十有八九是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 。 这些个体在性关系中也容易不负责任、损人利己 。
Pedro Correa
人格障碍是指一种长期的偏离个体所处文化的内在经验和行为模式 , 具体表现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以及自控上僵硬、缺乏弹性 。 它往往造成个体在社交、工作方面显著的不适和损伤 , 这种模式是稳定且长期的 , 它的发作最早追溯到成年早期或青少年 。
具体到反社会人格障碍上 , 相关个体往往在15岁后因反复出现一系列反社会行为被送往精神卫生中心进行相应诊断(尽管只有年龄大于18岁 , 即成年的个体才能真正被诊断为这种疾病) 。
反社会人格障碍主要有以下症状
很难遵循社会规范:他们往往会因反复触犯法律而被逮捕;
欺诈:他们常常撒谎 , 使用别名 , 为了私人利益或找乐子去哄骗他人为自己谋利;
冲动:他们很难提前规划 , 做事冲动冒失 , 经常不顾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易怒好战:他们经常参与打架斗殴;
无责任心:他们很难长期踏实工作 , 因此容易承受不了相应的经济压力;
缺乏羞耻感:他们对他人漠不关心 , 会虐待 , 偷窃他人 , 也常为这些行为找借口 。
医生在诊断反社会人格障碍时还会参考个体童年期曾是否患有品行障碍*这一条依据 , 专家们结合上述症状和依据进行最终诊断 。
*译者注
品行障碍指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期出现的持久性反社会型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 。 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 , 与正常儿童的调皮和青少年的逆反行为相比更为严重 , 已成为了个体一贯的行为模式 。
值得注意的是 , 儿童或青少年被诊断出人格障碍是很少见的 , 因为幼童或青少年的大脑还处在发育阶段 , 他们的人格也尚未定型 , 还会发展和改变 。 跟踪调查表明 , 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在他们长大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不再表现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点 。 只有当经过综合评估 , 个体确实满足诊断反社会人格障碍标准时 , 专家才能谨慎给出诊断 。 因为这个诊断会给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压力 。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反社会人格障碍 , 有研究报道 , 男性的患病率比女性的要高70% 。 据调查 ,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年均发病率在0.2%到3.3%之间 。
跟大多数的人格障碍一样 ,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 , 许多40岁到50岁的个体已经很少表现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了 。
Kapil Kachru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治疗
反社会人格障碍相对难以治疗 , 治疗个体中 , 仅一半的反社会行为有所减少 。 治疗原则是尽早干预 , 防止品行障碍儿童成长为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 。 心理治疗对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体有所帮助 , 但仅限于他们愿意寻求帮助并真心想要改变 。 对于很多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而言 , 意识到自己患病并承认是一件难事 。
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 根据精神科医生的评估来决定患者是否进行住院治疗 。 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也有很多方法来帮助自己缓解相应症状 。
目前尚无研究支持药物治疗能够直接治疗反社会人格障碍 。 但是药物治疗能够用来治疗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的共病和其他问题 。
反社会人格障碍个体的治疗主要集中在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如何跟社会大众工作共处 , 因为他们自己往往对此不感兴趣 。 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