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快速进化可能没啥用,反而促使它们更早灭绝


物种快速进化可能没啥用,反而促使它们更早灭绝

文章图片
图1/2
最早期的蜥蜴和蛇类进化缓慢 , 但最终比它们的近亲喙头目生物多样化得多 , 喙头目生物最初进化得很快 。 然而现今自然界有有1万种有鳞类生物 , 但仅有1种喙头目生物——新西兰大蜥蜴 。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15日消息 , 据国外媒体报道 , 最新研究称 , 物种快速进化可能没啥用 , 反而促使它们更早灭绝 。
在一项针对蜥蜴及其近亲物种的研究中发现 , 缓慢而稳定的蜥蜴进化模式 , 使它们赢得了地球物种“进化竞赛” 。 有鳞亚纲种群包括:蜥蜴、蛇和其他近亲物种 , 现今地球上有鳞亚纲物种数量达到1万多种 , 人们认为该种群的成功进化很大程度上是在有利自然环境下快速进化形成的 , 但情况并非如此 。
有鳞亚纲种群起源于2.5亿年前中生代早期 , 它们分为两大分支 , 一支是有鳞类生物 , 逐渐演变进化成现代蜥蜴和蛇 , 另一支是喙头目生物 , 现今仅存在单一物种——新西兰大蜥蜴 , 通常人们认为喙头目生物是缓慢进化所致 , 有鳞类生物应当出现了快速进化 , 但事实证明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 , 依据最新研究结果 , 答案正好相反 。
在研究了这些早期爬行动物的体型变化速度 , 发现一些有鳞类生物在中生代时期进化速度很快 , 尤其是那些有着特殊生活方式的超级巨兽 , 例如:生活在海洋中的沧龙 , 但出乎意料的是 , 喙头目生物始终保持更快的进化速度 。
事实上 , 喙头目生物的平均进化速度明显超过有鳞类生物 , 大约是后者进化速度的两倍 , 这是此前没有预料到的 。 在中生代后期 , 所有现代蜥蜴和蛇类都出现了 , 并开始朝向多样化发展 , 它们与恐龙物种生活在一起 , 但从生态角度来讲 , 它们无法与体型庞大的恐龙家族展开食物资源竞争 , 这些远古蜥蜴以虫子、蠕虫和植物为食 , 它们的体型都不大 。
6600万年前中生代末期 , 恐龙灭绝之后喙头目生物和有鳞类生物遭受了很大打击 , 但有鳞类生物种群快速反弹 , 但就中生代大多数物种而言 , 喙头目生物是进化革新者 , 处于较快速进化状态 , 但在中生代末期该种群数量就走向衰落 , 随着时间推移 , 最终仅剩下新西兰大蜥蜴 。
这项最新研究证实了著名的古生物学家乔治·盖洛德·辛普森在1944年出版的《进化的节奏和模式》一书中提出的挑战性建议 , 他在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框架下研究了物种进化的基本模式 , 并观察到许多快速进化的物种属于不稳定群体 , 它们可能适应快速变化的自然环境 。

物种快速进化可能没啥用,反而促使它们更早灭绝

文章图片
图3/2
图中是侏罗纪晚期的蛇颈龙 , 它们生活在大约1.5亿年前 , 骨骼化石挖掘于德国南部 , 它是一种非凡的长体游泳喙头目生物 。
稳扎稳打才能赢得比赛 , 在经典的伊索寓言中 , 跑得快的兔子最终却输了比赛 , 而跑得慢的乌龟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 。 从达尔文时代开始 , 生物学家们就一直在争论最佳物种进化更像兔子还是乌龟 , 拥有多物种分支的种群是短时间内快速进化的结果 , 还是长时间缓慢进化的结果?
【物种快速进化可能没啥用,反而促使它们更早灭绝】在某些情况下 , 许多物种能稳定地进化发展 , 很好地生存下来 , 在多数情况下 , 物种灭绝速度和新物种孕育速度几乎是一样快 , 就像兔子打盹的时间那么“短暂”(相对于地球生物进化史) , 辛普森曽预言称 , 进化缓慢的物种可能也会缓慢地走向灭绝 , 并最终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成功 , 就像寓言中缓慢移动但坚持不懈的乌龟一样 。 (叶倾城)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