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曾尝试续写该乐章 。 1988年 , 音乐理论家巴里·库珀甚至完成了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 , 他利用贝多芬留下的音符编织出了250小节音乐 。 在他看来 , 这已是相当忠实于贝多芬想法的作品了 。 但贝多芬留下的草稿实在太有限 , 他也很难重新构建出更多部分 。
因此 , 罗德尔博士的AI续写计划被寄予重望 。 这个由音乐历史学家、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组成的团队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 终于在2021年10月9日发布了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完整录音 。
简单来说 , 这些录音是整个团队在使用贝多芬全部作品的笔记和已完成的作品 , 外加《第十交响曲》的草稿 ,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去学习、分析并完成创作的 。
在这个过程中 , 要想办法教会智能机器学会贝多芬的创作意图与方法 , 同时突破AI的创造性所能达到的极限 , 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 团队的集体参与显然非常重要 , 他们破解并转录了《第十交响曲》的草稿 , 试图让AI以贝多芬本人的创作方式去创作 , 最后还必须根据音乐理论来帮助AI做出整个曲目结构等关键性决策 。
终于 , AI不负众望 , 在2019年11月交出了一段乐谱 。 团队邀请了一位钢琴家在贝多芬故居博物馆的一个小型音乐厅里演奏了此段曲目 。 现场的观众包括采访人员、音乐理论家和研究贝多芬的专家 , 他们没能分辨出贝多芬创作的段落是在哪里结束的 , 而AI的续作又是从哪里开始的 。
沿着这个方向 , 他们终于交出《第十交响曲》的完整乐谱 。 四个乐章 , 每个乐章都超过20分钟 。
仍然是“大脑与大脑的交流”
最近刚在北京落幕的世界音乐人工智能大会上 , 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主任王小勤称 , 目前音乐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过程仍然是“大脑与大脑的交流” , 但他也说:“艺术当然是永存的 , 但在今天它拥抱了新的技术——人工智能 。 ”他的话似乎说出了很多人的疑惑 。 其实我们至今也说不清人类大脑关于音乐的创作机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 利用AI创作 , 其实仍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最终呈现的方式也仍然是人类的选择 。 但5G、VR、AR、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的信息产业链的出现 , 势必带来人工智能音乐的兴起 。
未来的音乐究竟还会怎样发展下去 , 没有人能知道 , 但肯定是充满未知而又令人期待的 。 续写了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AI音乐制作团队所说的一句话似乎也指明了方向:AI并不是一种替代品 , 而是一种工具 , 它可以让艺术家以崭新的方式表达自己 。
抽象的艺术与实体的数值碰撞的确可以创造出无数全新的可能性 , 给现代音乐概念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 。 目前 , 人们已经在人工智能与音乐教育、生命科学等各种相关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全新的研发工作 。
艺术与科技、音乐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必经之路 , 或许它们的确将带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 造福人类的同时 , 也能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更多可能 。
【AI接班贝多芬,完成《第十交响曲》】
文章图片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