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评估了哪些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
郭华东:近年来 , 我们基于地球大数据技术 , 面向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6个SDGs , 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指标监测和评估的案例研究 。 地球大数据主要通过3种方式服务6个SDGs:一是数据产品 , 二是方法模型 , 三是决策支持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是过去三年来地球大数据技术支撑SDGs监测与评估实践的一次集成创新 。 报告聚焦6个SDGs , 通过26个典型案例 , 展示了在典型地区、国家、区域和全球四个空间尺度上SDGs指标的监测评估成果 。
例如报告针对6个SDGs中的20个指标 , 开展了2010~2020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评估 。 目前 , 评估的20个指标中 , 中国有4个指标整体已接近或达到要求 , 包括SDG2.2.1五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比例 , SDG11.2.1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 , SDG15.3.1土地退化比例 , 以及SDG15.4.2山地绿色指数 , 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地区间差异 。 而SDG6.4.1用水效率和SDG15.5.1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指数 , 虽然近年有所改善 , 但仍面临较大挑战 , 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并加大节约用水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 。 总之 , 中国正朝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迈进 , 尤其是2015年之后 , 改善幅度较大 。
报告大量使用了中国耕地数据、全球湖泊透明度数据集、中国人口高精度公里网格数据、中国沙尘暴影响范围数据、中国红树林分布数据等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数据产品;同时 , 进一步发展了地球大数据方法、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深度学习方法在数据挖掘、模型构建等方面的潜力 , 提高了案例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 此外 , 报告还探索了多个SDGs之间的相互作用 , 为未来开展不同情景下的多目标协同发展策略研究奠定了基础 。 报告的系列研究成果 , 可为更精准地判定SDGs相关问题提供新的分析工具 , 在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
为SDGs贡献中国力量
《瞭望》:中国的哪些技术创新促成了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的成立?
郭华东:2018年 , 中国科学院启动了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专项系列成果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和评估SDGs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 为国际社会填补了数据、方法论和技术平台的空白 , 是中国科学院利用科技创新推动实现SDGs的成功实践 。
首先 , 我们建设了SDG大数据平台 , 实现了面向SDGs的“大数据存储—管理—计算分析—可视化”的贯通 , 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一站式”数据计算、分析、展示、共享服务 。
再者 , 2019年到2021年 , 连续三年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入列联合国技术促进SDGs在线平台 , 成为该平台全球24个合作方之一 。
第三 , 针对SDGs各指标的特定需求 , 我们规划了系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 。 SDGSAT-1是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规划的首发星 , 也是中国科学院首颗地球科学卫星 。 SDGSAT-1卫星通过热红外、微光及多光谱成像仪三种载荷 , 进行昼夜全天时、多载荷协同观测 。
上述重大成果为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奠定了基础 。 中心将依托和发挥中国科学院多学科优势 , 建设成为开放的公共大型科技平台和国际研究机构 , 既服务于联合国相关机构、各成员国和中国推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 也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作出贡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