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传三皇风水 三皇风水行家秘要(17)


《连山》遗卦“剥”上七爻辞曰:数穷致剥而终吝 。
今本《易经》剥卦上九爻辞曰: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
《连山》遗卦“复”初七爻辞曰:龙潜于神,复以存身,渊兮无畛,操兮无垠 。
今本《易经》复卦初九爻辞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
《连山》遗卦“垢”初八爻辞曰:龙化于虫,或潜于洼,兹孽之牙 。
今本《易经》垢卦初六爻辞曰:系于金柅,贞吉 。
《连山》遗卦“中孚”初八爻辞曰:一人知女,尚可以去 。
今本《易经》中孚卦初九爻辞曰:虞吉,有他不燕 。
可惜的是,《归藏易》没有留下明确的爻辞,只有一些零散爻辞,不知道应归属哪一爻,否则对比起来更有意思 。但从以上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相同的结论:当时不同民族得到了同一版本的《易经》(得到的途径很可能是别人的讲解,许多人在那里记录),但由于理解的不同,所以记录的版本有差别 。这些民族绝大部分后来消亡了,只有三个民族先后掌握了政权,因此这三个民族的《易经》被保留了下来,它们就是夏族人的《连山易》,商族的《归藏易》,周族的《周易》 。
实际上,从《易经》被保留的情况里,我们也能找到证据 。比如说,据汉代人记载,西周保存的《连山易》有8万字,但《归藏易》却只有3400字,两者悬差极大 。按道理说,夏朝离周朝很久远,但商代离周朝却很近,可为什么商易比夏易要失散得多呢?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可直到今天也没有人注意 。
我们认为,在政权交替的时候,刚刚取得政权的民族一般都矫枉过正,他们不但要取得战败民族的政权,而且要消灭战败民族的意识形态 。在古代的民族中,意识形态方面的改造一般从宗教崇拜开始,表现为消灭战败民族的神话及宗教信仰 。《易经》被后人冠为六经之首,可见它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因此可以推测,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后,一定发生过用周族《易经》取代商族《归藏易》的事情,这是巩固政权的大事,也是标明正统的大事 。在这种情况下,《归藏易》的缺破、遗失完全在情理之中 。所以到周族政权已经稳固之后,再回头收藏《归藏易》时,它已经缺破得仅有3400字 。
为什么夏朝的《连山易》保留得比较完整呢?正是因为它离周朝太久远,到周民族打败商民族时,原来的夏族遗部早已被融合,作为一种有威胁的政治、军事力量早已不存在了,只有文化在民间流传 。取得政权的民族,一般不会消灭此类文化,相反,为了需要,他们还可能保留此类文化 。这就是为什么《连山易》比《归藏易》在西周初年保存完整的原因 。
初《易》因何名为“连山”?
除以上这些证据以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证据来自《易经》的命名问题 。大家知道,中国第一部易书叫《连山》,它是夏朝的《易经》 。可是为什么第一部易书要叫《连山》呢?
有的人认为,夏易之所以叫《连山》,那是因为夏易以艮为首,艮为山,因此六十四卦第一卦应该是艮上艮下,连续两个山,故名《连山》 。可是现存《山坟?连山易》第一卦是“崇山君”,即乾,而不是艮,这证明《连山》以艮为首的说法缺乏必要的根据,是后人想象出来的 。
我们认为,第一部易书之所以要名为《连山》,实际上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要记录《易经》的来源 。那么,《易经》又是怎么来的呢?所有的神话和传说都在指示我们:《易经》的来源与史前大洪水有关 。
《太古河图代姓记》说:“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时,龙马负图,盖分五色,文开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画八卦,皆连山,名《易》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