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传三皇风水 三皇风水行家秘要(21)


中医不起源于地球文明
从历史中,我们找不到中医发明的可信证据,它就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因此中医不可能源自我们已知文明的发明创造 。那么究竟是谁发明了中医呢?
关于《黄帝内经》中的问答形式
《易经》有笔记的痕迹,那么《黄帝内经》是否也有笔记的痕迹呢?我们认为不但有,而且更加明显,主要表现在《内经》的成书形式上 。
大家知道,《黄帝内经》两部分都是以回答的形式写成的,一问一答,格式基本相同 。问答关系有两种,一是黄帝问,臣下答;一是臣下问,黄帝答 。具体说:《素问》中问答对象有四人,黄帝、岐伯、鬼臾区、雷公;《灵枢》中的问答对象有六人,黄帝、伯高、岐伯、少愈、少师、雷公 。我们举两个例证:
《素问》开篇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
《灵枢》开篇曰:“黄帝问于岐伯: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取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为什么《黄帝内经》要采用问答的形式呢?专家们解释说:黄帝乃传说中的古帝王,曾有许多重大发明,使后人受益匪浅,故中华民族一直以黄帝为祖先,历代后人均以黄帝子孙为荣 。古人由此将一切文物制度都归于黄帝名下,《淮南子?修务训》曾总结过这种归祖情结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
其实问答这种成书形式,在古代十分普遍,《素女经》是一部反映房中术但兼有医学内容的书,它也是采取问答形式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竹简《十问》,同样是采取问答形式 。如果我们扩大一些视野,会发现更多类似问答的作品,例如:
《论语》的内容中有许多问答,弟子发问请教,孔子以老师的身份作答,“子曰……”一般都是问答的形式,以至于现代一提起“子曰”,都会自然想到孔子 。如果说孔子作为教育家,回答学生的提问天经地义,那么先秦时代其它诸子为什么也多用问答的形式呢?
《荀子》一书也基本采取问答的形式,如《王制》开篇曰:“请问为政 。曰……”文中也多以设问的形式进行,如《君道篇》:“请问为人君 。曰……”
《墨子》一书同样以对话为主,如它每一篇的起头几乎都是“子墨子曰……”文中也夹杂大量对问形式 。
《吕氏春秋》中的问答形式也很普遍,每一卷都是以“曰……”来推动完成,例如《第一卷?孟春纪》的形式如下:“孟春,一曰……本生,二曰……重已,三曰……贵公,四曰……”
从以上的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出,问答的形式是古代的一种文风,它可能与归祖的情结没有任何关系 。问题是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文章格式呢?
一种文体的出现,总是有它的原因,比如说,有了隋朝开科取士,才有了科举考试制度,进而有了八股文 。而某种文章格式一旦形成,它的稳定期往往又很长,比如,“赋”这种文体形成于汉代,但它却严重影响到了六朝文风,一直到隋唐时期依然可以看到华丽的赋文,绵绵近千年 。而且历史越是往上,文风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小,一种文体延续的时间也就越长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问答的文体,上溯到遥远的古代,它绝不是战国秦汉,甚至也非西周春秋 。
这种大规模相一致文体的形成,肯定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的年代一定很久远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