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传说 神箭传说小说( 二 )


“那好吧,请你跟我回府去取 。”
没法子,剃头匠只好从命 。当他跟随总兵来到府上后傻眼了,崔总兵让他站在院子里,命手下人将四十个铜板摞到他的头上,拿上弓箭,走到百步之外,拉开大弓,搭上箭杆,冲剃头匠说:“剃头师傅,你站定了,下面我给你工钱 。”剃头匠站在那里吓蒙了,只好闭上了眼,只听“嗖”的一声,一个铜板“啪”地落到地上,一连四十箭,箭无虚发,一箭只射下一个铜板 。这时,剃头匠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子,跪下道:“老爷,小的有眼不识泰山,在您老面前露丑了,望老爷开恩,饶了小人吧 。”崔总兵笑了笑,打发他走了 。
从此,崔总兵在京城里名声大震,一些地痞、流氓再不敢胡作非为了 。
飞笔点“太原”
清政府软弱无能,对外推行投降政策,更助长了外国列强的侵华野心 。他们虎视眈眈,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此时的清政府内出现了投降和主战两大派 。崔总兵积极参加抗战,因而触犯了慈禧太后,被贬山西,任知府,镇守太原 。为了防备侵略军的侵犯,他命重新修筑城墙,加固城池 。这一日,军校来报:“启禀老爷,城墙已修理好,可山西太原府的府牌,很多人写不好,有的写得大头小尾,有的写得单调无力,请问老爷怎么办?”
崔知府吩咐一声,把牌子抬到他的大堂上,提笔写了“山西大原府”五个字,当他写到“太”字时,故意写成了个“大”字 。当时,围观的人都已看出,但谁也不肯直言,有的怕说出妨碍知府的面子,有的则幸灾乐祸 。写起后,崔知府命人把牌子吊到城门上,这一下可惊动了山西的文人墨客 。这五个字:不大不小,不胖不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许多人都佩服知府的笔体,只是那个“大”字,人们比比划划,不敢点明 。几日后,一个秀才找到崔知府说:“府上大人,您的笔体实在太棒了,恰如下山猛虎,出海蛟龙,不过‘太’字好似有‘点’欠缺 。”
“是吗?待我前去看看 。”说着与秀才一起来到城门前,举头看了看十二米高的城门说道:“是的,‘太’字欠缺‘点’ 。待我给它点上一‘点’ 。”
“大人,这么高的城门,怎么上?”
【弓箭传说 神箭传说小说】“不用上 。”崔知府吩咐衙役们取来弓箭,把箭头上绑上棉絮,蘸足墨汁 。只见他拉开弓弦,对准牌匾,“嗖”的一声射去,那支箭不偏不倚,正中大字下方,“大原府”变成了“太原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