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种草”还是“种韭菜”,广告植入得管一管

文/沈若冲
【人民日报评论:“种草”还是“种韭菜”,广告植入得管一管】时下 , 随着“种草”社交平台以及短视频平台的普及 , 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在消费之前 , 通过平台搜索别人的分享笔记“做功课” , 有的通过短视频博主的分享了解产品的好坏 。 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 , 部分平台给“素人博主”提供植入“软广”的内容 , 正让“种草平台”成为“韭菜平台” , 令消费者防不胜防 。
种草也好 , 测评也好 , 本质上是从消费者的视角来提供产品更为客观全面的信息 , 因此也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和亲近感 。 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行为 , 成为连接产品和消费者的一种新方式 , 本该成为各方“皆大欢喜”的良性循环 。 然而当越来越多品牌方安排素人博主发软广 , 营造“有大量普通人在使用”的虚假氛围;当越来越多的博主瞄准不菲的推广费 , 在笔记内容、视频作品中夹带私货 , 令人真假难辨;更有甚者 , 由于一些博主没有专业能力对产品功效进行甄别 , 一些“三无商家”便见缝插针 , 过分渲染夸大功效 , 诱导消费者 。 凡此种种 , 不仅污染了互联网生态、降低了平台的用户体验 , 也给消费者权益留下了隐患 。

人民日报评论:“种草”还是“种韭菜”,广告植入得管一管

文章图片
图1/1

有人说 , 现在是万物皆可广告的时代 。 的确 , 从现实生活中的橱窗 , 到购物平台的评论区 , 再到社交平台的日常分享 , 无处不在的广告充斥着各个角落 , 为企业开辟商业营销的新赛道 。 对于种草社区和短视频平台上的博主而言 , 面对品牌方真金白银的投入 , 又有多少人能够抵挡这样的诱惑呢?问题在于 , 这种变现方式是不是符合规范?有没有破坏互联网的诚信原则?会给市场经济带来哪些风险?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 现实中 , 一些博主在个人介绍里表态“不看私信”“不接广告” , 实际上却对接单、收产品、拍图、发文等流程熟稔于心;有的打着测评旗号 , 实际上给钱就说好话 , 甚至不惜恶意诋毁竞争产品 。 这些打着分享高品质生活的旗号、标榜客观公正 , 实际上干的却是商业营销的买卖 , 损害的是平台的商誉 , 透支的是消费者信任 。
事实上 , 网络博主追求变现无可厚非 , 相比较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投入的直播带货 , 广告植入无疑是变现快、来钱快的方式 。 但正所谓“君子爱财 , 取之有道” , 面对资本的诱惑 , 能不能守住自己的初心 , 面对自己的粉丝 , 能不能体现尊重和负责 , 检验着博主的底线和修养;那种把粉丝当“韭菜”来割的做法 , 用蒙骗消费者的方式赚快钱 , 显然令人不齿 。 对于有一定影响力的头部博主而言 , 苦心孤诣积聚起关注度不易 , 更应该珍惜自己的声誉 , 一旦“翻车”得不偿失 。 对那些素人博主而言 , “3块钱1篇的种草笔记”或许能够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 但长此以往破坏的是我们共同生活的网络环境 , 倘若因此给消费者权益造成侵害 , 还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
不过 , 真假难辨的广告植入充斥网络 , 仅靠博主自律不行 , 还需要监管方、平台方合力纠偏 。 2016年颁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广告发布者、广告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互联网广告业务的承接登记、审核、档案管理制度;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 , 显著标明“广告” , 使消费者能够辨明其为广告 。 那些处心积虑的广告植入 , 显然应该纳入法律规范管理之中 。 现实中 , 有的平台对“灰色软广”缺乏有效监管 , 一些博主即使分享不实的“种草笔记” , 被粉丝指责“恰烂饭” , 最多也是被删除内容或者封号 。 对于虚假广告植入不能听之任之 。 要知道 , 一旦“种草”变成“种韭菜” , 一个处处是“坑”的平台 , 恐怕也难以得到消费者信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