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医疗健康领域大显身手 , 其成果会不断涌现 , 应用前景令人期待 。 ”30年前 , 我国著名学者周海中为医疗AI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 而今天 , 这幅蓝图正徐徐展开 。
文章图片
不过 , 医疗AI事关人们的生命安全 , 所以尽管我国正处于医疗AI的爆发期 , 却不能由着相关产业泛滥成灾 , 滋生乱象 。 对于医疗AI企业来说 , 产品想要正式“上岗”并没那么容易 , 首先要过技术关 , 其次要过审查关 。
医疗影像脱颖而出
医疗AI , 通俗地说 , 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 , 比如神经网络芯片、智能传感器、开源开放平台等 , 应用到医疗健康领域 , 这二者的结合 , 也标志着传统医疗时代开始向智慧医疗时代过渡 。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 , AI与医疗的结合更多体现在医学影像、辅助医疗、健康管理、药物研发、疾病预测等领域中 , 其中 , 技术最为成熟的领域便是医学影像 。
“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为解决当前中国医学影像面临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不仅能减轻医生的工作负荷 , 更能为患者带去优质的医疗服务 , 因此也被业内认为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商业化的人工智能医疗领域 。
一位专业医疗AI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目前 , AI影像在冠脉、头颈、胸肺、骨骼、肝脏等领域已经完全实现了筛查、诊断等环节 , 在临床决策层面 , 心血管疾病以及卒中等脑血管疾病临床科室均在与AI医学影像公司进行合作 。 ‘AI+医疗’正在成为一种全新的医疗领域 , 降低了成本 , 提高了效率” 。
在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红利的推动下 , 越来越多的企业试水AI医疗影像 。 天眼查数据显示 , 我国如今有两万多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医疗影像、医学影像”的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相关企业 , 超五成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 。
从专利申请数据来看 , AI医学影像2011年-2020年专利申请信息共计7000余件 , 且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 专利类型中 , 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最大 , 达到53.73% , 其次是实用新型 , 占比38.46% 。
资格审查更加严格
而在政策层面 , 相关部门在对医疗AI给予明确支持的同时 , 也为这个行业装上了最强“过滤网” 。
2017年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新版《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 按照《分类目录》的规定 , 诊断软件通过算法提供诊断建议 , 仅有辅助诊断功能 , 不直接给出诊断结论 , 需申报二类医疗器械;如果对病变部位进行自动识别 , 并提供明确诊断提示 , 则按照第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 。
这一规定自2018年8月1日起实施 , 但在经过一年半的检测、审查之后 , 2020年 , 才迎来所谓的医疗AI商业化元年 。 这一年 , 根据亿欧EqualOcean的统计 , 共有10个医疗AI产品获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三类证 , 涉及科亚医疗、鹰瞳科技、安德医智、硅基智能、数坤科技、深睿医疗等9家企业 , 除乐普医疗的两个心电产品外 , 其他均为AI影像辅助检测类产品 。 截至2021年7月 , 拿到三类证的企业已经增加到了15个 。
从AI医疗器械上市前的监管专用要求中可以看出 , 相关部门对于这一领域的应用监管是非常严格的 , 比如在监管机制上 , 有AI器械监管政策、AI器械审评专用指导原则、AI器械审评通用指导原则、数字医疗审评通用指导原则等流程;此外 , 相关部门对医疗器械的监管是全生命周期的监管 , 上市前和上市后有不同的评价和管理体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