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卫生应急管理研究所所长 同济大学医学院急诊与灾难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王韬
科普中国“百人会”智库以打造高端科普智库为宗旨 , 将汇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力量 , 凝练科技工作者的观点 , 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为目标 。 今天我们推出对医学传播智库的推广者王韬的采访 , 就智库建设与传播的相关工作经验进行探讨 。
采访人员:您出于什么想法创办“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王韬:虽然我们在医院里能够救护很多患者 , 但在医院之外以及在患者康复过程中 , 依然有很多患者需要专业医护人员、专业医学知识的帮助 。 因此我们就想 , 怎样延伸医学医疗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所以 , 我们开始尝试去做系统性的医学科普的工作 。
我们最初做了一个公众号叫“大医小护” 。 在公众号运营过程中我们发现 , 医学传播面对的信源水平和可靠性是良莠不齐的 。 公众很难了解什么样的科普是靠谱的 , 什么平台推送的科普是准确的 , 于是我们把公众号升级为一个全媒体的医学科普品牌 , 起名“达医晓护” 。
采访人员:医学传播智库对健康科普起到了哪些支撑作用?
王韬:借用“达医晓护”平台 , 由医护人员创作的医学科普内容能够通过更多平台、更权威的渠道面向大众传播 。 另外我们在考虑怎样能够对医学科普进行一些学术性的研究 , 让医学科普不再仅仅是活动或靠情怀做的事情 , 而是让其成为一个系统性的研究 , 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 同时也让我们的医护工作者能够更好地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 使得医学科普更加权威、规范 。
目前 , 我们的专家团队规模越来越大 , 达到两三百人且专家遍布全国各地 , 于是我们开始考虑把它升级为智库 。 智库建成后一方面期待更好地影响公众对健康行为的认知 , 另一方面希望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建议 。
采访人员:什么是科普学术化?如何做到科普学术化?
王韬:事实上在很多工作中 , 我们是把科普和学术分开来谈的 。 如果我们系统、专门地深入研究科普 , 科普本身也是学术 。 科普是一门实践与研究结合的学科 , 所以我觉得系统地研究科普是科普学术的生命力 。
如果科普是学术的话 , 那么就有一套理论标准 。 我们团队目前在进行三个层次的研究 , 第一是对科普本身规律的研究 , 要弄明白怎么做好科普;第二是科普的选题、实施、评价与反馈如何形成学术闭环 , 也就是科普的选题要针对受众需求或当下热点 , 实施过程要实现到达率的最大化 , 而评价和反馈能够以健康指数的干预效果为标准 , 而不仅仅是点击量和参与人数;第三个层次是科普最终如何上升为学科 , 我们期待建立一个有扎实医护知识基础且能够自己产生或者鉴别科学传播内容的机制 。
【王韬:以智库建设推进系统化医学传播】采访人员:结合您的工作经验 , 您认为科普智库平台在内容生产和传播路径上有什么样的运作规律?
王韬:“达医晓护”通过搭建平台形成了一个传播矩阵 , 首先是内容要经过主流媒体发布 , 以加强信源的可信性和权威性;第二是自主开设公众号及网站 , 形成融合作品原创、新媒体平台运营、科普人才培养、科普主题项目落地及科普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科学传播模式;第三是形成以学术为纽带的主编负责制 , 并实行主编“轮值制度” , 以保证内容的审核效率和内容的准确性;第四是形成专业的平台运维团队 , 我们的运维人员全部是在职的医务工作者 , 能够最大程度保证运维人员的专业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