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 , 相关机构也发布了文件和报告强调智慧化运营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性 。 2020年3月 , 中轨协发布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 , 提出要“推进信息化 , 发展智能系统 , 建设智慧城轨” 。
去年10月 ,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轨道交通蓝皮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发展报告(2019~2020)》 , 其中提到 ,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不断发展进步 , 打造高度智能化的运输组织和客运服务已成为必然趋势 , 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将迎来全新的智能时代 。
近日 , 在成都地铁全线网12条运营线路全面投入应用的“三合一”智慧乘客服务平台 , 便是科技赋能地铁运营的最新例子 。 “三合一”智慧乘客服务平台涵盖智慧安检、智慧测温、智慧票务三大智能系统 。
其中 , 智慧票务系统的最大亮点便是无接触式“无感乘车”系统 , 乘客出入闸机时 , 无须再掏出车票或手机停驻 , 也无需摘戴口罩 , 只要面向设备 , 待系统核验确认后直接过闸 。 据商汤科技介绍 , 即使在复杂光照、多人等场景下 , 也能精准完成 , 并避免伪造、照片等盗刷、代刷行为 。
此次在成都上线的智慧乘客服务平台共计覆盖287座车站 , 超过700个安检点和8500个闸机 , 体量和规模较为庞大 , 为平台的上线带来了挑战 。
智元汇智慧乘客服务平台项目实施负责人蒲磊介绍称 , 不同的线路或车站的自动售检票系统(AFC)集成商不同 , 对于不同设备、系统快速完成统一升级、改造、集成 , 是项目的一大难点 。 “连续7个月 , 团队所有人每晚在地铁停运后进行调试 , 最高峰的时候一个晚上完成30个站的技术测试 。 ”蒲磊说 。
无需摘戴口罩实现“无感通行”过闸 , 既是此次项目的亮点也是难点 。
蒲磊介绍说 , “此次上线的系统对交互过程时间有严格要求 , 每秒钟需要同时处理1万人并在300毫秒内完成比对 , 时效性要求高、范围大 , 是目前全国公共交通场景里规模较大、难度较高的 。 ”
“无感通行”需要在千万级底库和高并发环境下 , 进行高精度、低延迟的1:N比对 , 技术挑战和部署难度之高前所未有 。 据商汤科技介绍 , 系统在实际应用中 , 从信息获取、识别、比对、支付到票务平台的整个流程处理只需不到200ms , 乘客过闸时没有任何延迟感 。
未来的智慧车站:相关部门统筹规划 , 更多智能化场景解锁
根据市场调查 , 目前全国总共有超过29个城市参与建设或有意向建设智慧车站 。 虽然目前科技赋能车站已经实现了诸多突破 , 但仍然还处于探索阶段 。
在陈治华看来 , “智慧车站不可能一次性建成 , 需要从大数据系统架构出发 , 进行顶层设计与建设规划 , 从相对独立的项目建设模式 , 转到可成长型系统的持续建设 , 这涉及到不同部门的协调与统筹 , 还需要逐渐形成共识 。 ”
同时 , 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 更多的智能化场景即将解锁 。 商汤科技目前研发的地铁运营智能化场景 , “包括地铁智能视觉系统 , 即通过多算法的识别与GPU集群支撑系统 , 实现对场景中危险因素智能识别 , 自动告警 , 防止危险的发生;地铁美好出行系统 , 以AR导航为核心技术 , 为出行者提供最优的地铁出行方案 , 包括哪里下车、哪里进站、到哪里吃美食等 。 ”
科技的发展总是可以突破人类的想象 , 畅想未来的智慧车站 , 陈治华认为AI除了可以赋能无感通行 , 还有很多可能性 。 通过构建人与站、人与车、人与物、人与人的及时感知、识别、分析、决策、互动的智能化融合分析系统 , 全面提升车站运营能力 , 实现市民的美好出行 。 文/范芊芊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