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穆蕴秋、江晓原:早期的月球想象:科幻还是科学?——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一)

【对话穆蕴秋、江晓原:早期的月球想象:科幻还是科学?——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一)】【采访/观察者网 岑少宇】
观察者网:这本书是以穆老师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的 。 应该说 , 2004年研究开始时 , 人类对地外文明探索的热情 , 与巅峰时期相比已经大幅消退 。 当时为何选择这一切入点?
有没有觉得 , 既然探索地外文明已经不那么热了 , 是时候做个“阶段性总结”了;还是说 , 更多地由两位对科幻的兴趣推动 。
江晓原:我那时候想把对科幻的科学研究学术化 , 学术化的指标之一 , 当然是发学术文本了 , 当时我已经发了若干篇文章 。 那学术化的下一个指标 , 是要弄一个博士学位出来 , 所以要找一个人做这个课题的博士论文 。
穆蕴秋那时候是我的在读博士 , 她看过好多科幻电影 , 看电影比我还资深 , 所以建议她来做这个课题 。 她考虑了一阵之后 , 就决定做这个题目 。
但要真的做科幻的题目 , 还得考虑学术性 , 而不是考虑冷的热的 , 有些热的东西 , 它是很难学术化的 。
相对来说 , 地外文明探索它是一个能学术化的 , 即使在今天的天文学前沿中 , 地外文明探索仍然是有一席之地的 , 选它来做 , 学术化会有保障 。
对话穆蕴秋、江晓原:早期的月球想象:科幻还是科学?——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一)
文章图片

穆蕴秋:我来稍微补充一下 , 因为科学史这门学科下面其实分很多方向 , 而历来最强的就是天文学史这个方向 。
其实我当时做科幻 , 一开始进到这么一个大方向里以后 , 不知道做什么 , 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很迷茫的 , 因为有那么多科幻 。 最后找来找去发现 , 地外文明探索这个东西和天文学史这一块的接口是最紧密的 。
论文做出来以后 , 还面临一个审稿的问题 , 要有学科的“合法性” , 如果和科学史本身的专业联系不是很紧密 , 那要出问题的 。 而地外文明探索 , 一下子就可以和天文学史结合起来 。
观察者网:距离我们最近的月球 , 肯定是人类最先集中想象地外文明的地方 。 伽利略和开普勒都曾“放飞自我” , 想象月球的场景 , 探讨是否存在生命 。 伽利略选择“对话”的形式(《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 以下简称《对话》) , 开普勒选择“梦”的形式(《月亮之梦》)来展开 , 是不是意味着在他们的年代科学与科幻其实已经有了某种区隔?
江晓原:不能这么说 , 那个时代根本就没科幻 。 科幻这种概念或者说产物 , 在伽利略和开普勒的时代是不存在的 。 只不过在今天已经有了科幻概念之后 , 我们会觉得开普勒的《月亮之梦》那个作品是科幻 。 西方有些人还把科幻追溯到更早的时候 , 比如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 。
对话穆蕴秋、江晓原:早期的月球想象:科幻还是科学?——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一)
文章图片

《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 图片来源:wiki
观察者网:但他们是不是有意选择了一个“非正式”的文本呢?即使当时没有科幻的概念 , 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存在着形式、内容等等差别巨大的两类作品 , 一类不那么正式的 , 接近于我们现在理解的科幻 , 另一类文本更为正式的 , 接近于现在理解的科学?
穆蕴秋:伽利略的脑子里面没有任何“科幻”的概念 , 这是确切无疑的 。 他为什么会在《对话》里讨论月亮上适不适宜居住这个问题?对他来说这个问题是很严肃的 , 因为他是第一个拿望远镜指向天空看月亮的人 , 然后他就会思考这样的问题 。 在伽利略这里 , 你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科学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