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穆蕴秋、江晓原:早期的月球想象:科幻还是科学?——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一)( 二 )


开普勒写《月亮之梦》其实也是一样的 , 但开普勒风格跟伽利略不一样 , 它有一些神秘主义的道道在里面 。 后来人们再回头去看《月亮之梦》 , 有些学者把它作为科幻开山之作的备选 。 我们通常认为第一部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 , 而在西方 , 很多人认为《月亮之梦》才是正宗的第一部科幻小说 。 但是讨论月亮上的生物之类 , 对开普勒来说也是很严肃的 , 并没有说把它看成一种“科幻” 。
对话穆蕴秋、江晓原:早期的月球想象:科幻还是科学?——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一)
文章图片

1634年版与2017年再版的《月亮之梦》 , Somnium是拉丁语的“梦” , 图片来源:wiki和亚马逊
江晓原:那个时候 , 人们心目中科幻和科学探索之间是没有界限的 , 他们是非常认真地在讨论月亮上的人、火星上的人 , 甚至太阳上的人 , 不会认为是非正式的 。 他们这样讨论的时候 , 没有科幻的概念 , 其实就是当作科学前沿问题在讨论 。
这一点是我们在书里想强调的 。 因为很多现代人认为 , 如果当时他们在想这个东西 , 他们就是在做科幻 , 实际上在那个时代这些不是“科幻” 。
观察者网:现在的界限已经很明显了 , 对普通读者来说 , 或许很难回到过去的语境里看他们的老作品 。
穆蕴秋:可以说是现在人为的区隔 。 给你举两部经典著作的例子 , 作者来头都很大 , 一个是法国的弗拉马利翁的《大众天文学》 , 另一个是纽康的《通俗天文学》 。
对话穆蕴秋、江晓原:早期的月球想象:科幻还是科学?——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一)
文章图片

弗拉马利翁的《大众天文学》 , 第四篇《行星世界》 , 图片来源:catawiki
这两位天文学家在写大众科普读物的时候 , 非常认真地来讨论月亮上是不是适宜居住 , 月亮是不是另外一个小地球 , 它是不是和地球类似 。
在他们写书的时候 , 这就是一个科学问题 , 后来我们国内引进这两本书的时候 , 出版社都把有关章节删掉了 。 为什么删?因为觉得两个名头那么大的天文学家讨论这样的问题很荒诞 , 留在他们的经典著作里 , 感觉会损害他们的形象 , 所以干脆把它删掉 。
观察者网:那么对现在的很多科学家来说 , 会不会因为时代背景的变化 , 自己在心里也有了科幻、科学这样明确的区隔?有意识地去回避某些内容?
江晓原:今天的科学界 , 即使在他们自己心目中 , 科学和科幻已经有区隔了 , 但是这仍然不排除 , 人们事后发现某些科研活动和科幻之间的界限仍然是不清楚的 。
特别现在什么脑科学、人工智能里头的很多前沿理论探讨 , 在未来可能又会被视作科幻 , 这个可能性仍然存在 。 这与你脑子里有没有把这两个东西区隔开 , 没有必然关系 。
观察者网:在书里还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 占了很大的篇幅 , 就是《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编造关于月亮生命的新发现 。 天文学家约翰·赫歇尔确实去南半球观测了 , 但《纽约太阳报》借这个由头 , 连载了大量编造的内容 , “蹿升为美国报业界一颗闪亮的新星” 。 这里面好像就体现不出本书想要强调的科学与幻想之间的良性互动 , 感觉科学只是被单方面地利用了一把……
江晓原:你这个感觉我觉得是对的 , 因为媒体就是要利用别的事物的 , 一直到今天 , 媒体也仍然毫不犹豫地把科学当作利用的对象 , 这个是正常的 。
对话穆蕴秋、江晓原:早期的月球想象:科幻还是科学?——聊聊《地外文明探索》(之一)
文章图片

《纽约太阳报》最初的月亮骗局报道 , 宣称赫歇耳在好望角的观测有了大发现 。 图片来源:hoaxes.org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