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主要负责人的话说 , 文件的出台 , 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安徽科技创新工作明确了任务书和路线图 。
值得一提的是 , 今年5月 , 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 , 以地方立法的形式 , 实现立法与政策有效衔接 , 为全省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
——创新 , 离不开人才支撑 。
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 , 之于创新的重要性 , 不言而喻 。
2016年以来 , 安徽8位科学家新当选“两院”院士;7名外国专家入选中国政府“友谊奖”;累计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24000余人次;共扶持22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安徽创新创业……一组组数据表明 , 安徽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更大了、实力更强了 。
在省会合肥 , 9月18日 , 2021年“智汇合肥·全球云聘会”启动仪式现场 ,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化身“首席招才官” , 向全球英才发出“合肥之约” 。
文章图片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后的首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园区 。 滨湖科学城供图
——创新 , 离不开区域联动 。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 在创新要素加速流通的背景下 , 与沪苏浙联动创新 , 是必然选择 。
“为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 2020年我们组织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16项 , 不断完善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 ”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说 。
另一边 , 诸如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这样的区域联动创新实体 , 越来越多地落户安徽 。
——创新 , 离不开金融赋能 。
创新与资本结合 , 能够发挥乘数效应 。 自去年7月皖仪科技登陆上交所科创板起 , 皖企频频向这一为科创企业设立的板块发起冲刺 。 统计显示 , 截至10月18日 , 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真金白银支持下 , 安徽共有14家科创板公司 , 数量位居全国第7 。
挥出一系列大手笔后 , 安徽科创大省的形象愈加丰满 ,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充沛 。
载体联动:厚植创新“丰沃土壤”
政府推动的同时 , 各类创新载体的“百花齐放” , 为这片土地厚植了丰沃创新土壤 。
长鑫存储、新桥电动汽车产业园、大众汽车(安徽)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在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 一批注定载入史册的工业项目正加速推进 。
文章图片
“科创+产业”生态圈的构建 , 为合肥经开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 李长龙摄
合肥经开区 , 素有“安徽工业第一区”美誉 , 也是立足产业发展需求 ,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 当然 , “科创+产业”生态圈的构建 , 也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
2020年合肥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7%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7% , 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7%……这三项与科创挂钩的数据足以说明 , 这里的产业发展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
在科创与产业密不可分的今天 , 全省100多个开发区 , 尤其是13个国家级经开区、6个国家级高新区无疑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 。
9月18日 , 安徽省级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 。 虽是线上平台 , 但它赋能中小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走创新发展之路的载体功能却是实实在在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