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禁忌 螃蟹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作用( 三 )


河蟹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饵料蛋白,但也能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有研究表明河蟹对脂肪的消化率高达85.69%-88.39%,而且还能利用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 。
徐新章等(1990年)以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的成活率为指标认为蚤状幼体配饵中糖的适宜含量为20%,为最次要的因子,而纤维素居蛋白、脂肪之后,成为第三限制因子,其适宜含量为4%;大眼幼体至0.1g幼蟹配饵中糖的适宜含量为21.2%,纤维的适宜含量为4.9%;体重0.1g以上的河蟹配饵中糖和纤维素的适宜含量分别为31.0%、7.8%,均明显高于蚤状幼体的需求量,且在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和无机盐各因素中,糖是第一限制因子,表明影响成活率的首要限制因素是糖 。陈立侨等(1995年)发现糊精添加量高于47%时,除蟹的生长率明显下降外,还影响到机体营养物质的积累,致使全蟹水分偏高而蛋白质含量下降,这可能因饵料中糊精含量过高,影响河蟹的蛋白质利用率所致 。但饵料中添加37%的糊精对蟹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
粗纤维一般不能为虾、蟹利用,但却是维持虾、蟹类健康所必要的 。饵料中适量的粗纤维具有刺激消化酶分泌,有助于消化道蠕动和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但过量添加会影响虾、蟹的生长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88)试验表明,饵料中含6%左右粗纤维对河蟹生长发育有利 。
当然,深入了解与河蟹糖代谢有关酶活性的变化以及不同阶段对糖的利用率等,有利于促进河蟹生长,节约饵料蛋白质,降低饵料成本 。
河蟹虽可通过鳃从水环境中吸收一些矿物质,但不能满足快速生长的需要 。而仅见矿物质总量和钙、磷含量对河蟹生长影响的一些报道 。
钙和磷对于甲壳动物的生长发育、营养物质代谢以及生命活动等极为重要 。陈立侨等(1998)报道,河蟹不同生长阶段钙含量相差不大,在11.12%-14.99%之间 。而相应生长阶段磷含量的变化较大,分虽为大眼幼体0.759,0.1g幼蟹1.50、9g-10g幼蟹0.56,120g-150g雌蟹0.27、120g-150g雄蟹0.25,不同规格蟹磷含量最大可相差6倍,相应它们的钙、磷比值在之间变化,高低之比为5.9倍,这种差别是由于体内磷的变化造成的 。作者在池塘养殖试验中发现,雄蟹(性未成熟)体组成钙、磷含量均高于雌蟹(性未成熟),分别为5.51%和7.59% 。反映出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雌、雄蟹个体在营养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
徐新章(1998年)报道,蚤状幼体I期至大眼幼体最适Ca/P比为2:1,高于或低于此比值时,对蚤状幼体的生长变态均不利 。大眼幼体至0.1g幼蟹1.5:1,体重0.1g以上的河蟹为2:1 。陈立侨等(1994年)用CaCl2调节水中钙硬度为50mg/l,当饵料含钙0.5%时,体重1.32g的河蟹最适Ca/P比为:1:1.90;随含量的增加和比例的下降,河蟹的生长率和蛋白质利用率等指标明显下降;另外,蟹体的钙、磷含量并不随饵料中钙、磷含量的不同而变化,但水中添加钙的试验组,螯体的钙较未添加组提高了7.3%-15.8%,磷提高了1.4%-15.6%,而Ca/P比恒定 。我们在养殖蜕壳及生长,用CaCO3调节水中钙硬度,发现有利于河蟹蜕壳及生长,提高了成活率 。
Hatcher(1994年)也指出,饲料中N:P比能较好地反应对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营养价值,特别是要提高磷的比例,这是因为在生长过程中,体中含磷成分的变化比较快速,如生物膜中的磷脂、核酸和ATP等 。动物体每天磷失去的比例要大大高于氮失去的比例,所以饲料中磷的含量是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 。陈立侨等(1998年)证实了河蟹不同生长阶段,蟹体的磷含量变化较大,也说明河蟹对磷的需求量较大 。
关于河蟹对其余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需求、营养生理及相互关系未见报道,还需进一步研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