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产品的应用 , 医疗AI前期的技术研发和后续的升级维护 , 同样离不开医方的支持 。
另外一家医疗AI公司的内部人士对北京商报采访人员表示 , AI医疗企业的算法技术 , 首先要跟高年资医生的专业度高度匹配 , 这既需要企业里有同时懂AI和懂医疗的专业人才 , 同时也需要医院里有了解AI并愿意积极尝试的高年资医生 。 所以无论是哪家AI企业 , 不具备这个先决条件 , 后续的医工结合过程就无法开展 。
患者的使用想法
除了B端医方的合作意愿 , 医疗AI的普及也要参考C端患者的想法 。
首先是患者是否相信医疗AI的诊断结果 。 目前 , 人们去医院看病 , 还是要依靠医生的诊断来配合治疗 , 即便是拍了CT、做了核磁共振 , 仍然需要医生判断后再出具影像科报告 , 如果由AI算法代替医生“读”电子胶片并发现异常阴影 , 从而实现筛查的目标 , 有多少人愿意相信是个问题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就此做了随机采访 。 一位姓张的女士直言:“医生有多年的诊断经验 , 三甲医院的资深大夫更是看过成千上万的病例 , 对比AI来说 , 我还是更相信医生 。 ”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 , 理论上讲 , 目前患者可能更愿意相信医生 , 但其实把医疗AI作为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 , 让医生从繁琐的工作中解脱 , 是一个很好的突破 , 未来可以在诊断上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此外 , 人们对于医疗AI的接受度 , 也涉及到收费情况 , 比如医疗AI的使用是否纳入医保范围 , 单次费用多高等 。
在鹰瞳科技相关负责人看来 , 在定价方面 , 相关部门在陆续发布定价指引 , 通过这个定价指引 , 医院能够更容易地通过指定的价格来评估投资回报 。 例如 , 鹰瞳科技的招股书中便提到 , 针对眼底影像分析 , 已经有5个省份有了定价指引 , 比如安徽的两家医院分别将单次眼底影像分析的价格设定在140元、180元 , 由医院向患者收取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石飞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