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7500和6300年前两次环境巨变影响我国河姆渡古人类


最新研究:7500和6300年前两次环境巨变影响我国河姆渡古人类

文章图片
【最新研究:7500和6300年前两次环境巨变影响我国河姆渡古人类】图1/2
宁绍平原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A)及持续时间(B)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全新世(距今1万年)以来 , 全球快速回暖 , 海平面上升 , 中国东部滨海地区地貌随之发生改变 , 这对新石器时期以宁(波)绍(兴)平原上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等有何影响?
中国学者最新发表于国际专业学术期刊《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上的研究论文表明 , 古地磁场长期变化和古强度变化的区域对比 , 可以为全新世沉积物提供高分辨率年代标尺 , 减小碳十四测年误差 。 在可靠的、高分辨率年代序列下 , 河姆渡地区经历多次气候变化 , 其中7500年前和6300年前两次重大的环境改变 , 影响并促进当地古人类活动的发展 。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郑妍博士介绍说 , 全新世气温升高 , 降雨大幅增加 , 使得陆地植被发育 , 生态环境变得优良 , 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的发展 , 这既为古人类在沿海地区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 也让海平面变化控制着东部滨海平原区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分布 。
宁绍平原上的河姆渡文化中首次出现杆栏式建筑、漆器等制品 , 是新石器早期古人类文明发展中承上启下的阶段 。 因此 , 河姆渡地区是研究新石器时期人类、气候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理想地区 。

最新研究:7500和6300年前两次环境巨变影响我国河姆渡古人类

文章图片
图2/2
HMD13年代框架(a)及早全新世时期中国东部环境变迁(b、c、d)以及古气候指标(e、f、g)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图
她指出 , 虽然河姆渡遗址区编号HMD13的钻孔中泥炭、植物碎屑/种子、贝壳等测年物质 , 可以确定约18米的灰黑色泥质沉积物在约9000年到6000年前期间沉积 , 但差异性很大的碳十四测年无法厘定地层的年代序列 , 而可靠的年龄框架是研究古人类与环境协同演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
因此 , 在本次研究中 , 研究人员通过河姆渡遗址HMD13钻孔的古地磁长期变化和相对古强度进行区域地层对比 , 建立HMD13钻孔年龄-深度曲线 , 很好矫正了碳十四测年 , 减小不同测年材料的定年误差 。
郑妍表示 , 在可靠的年代学基础上 , 科研人员通过沉积速率和粒度变化、元素分析等结果 , 研究发现全新世早期环境变迁和古气候演化对新石器时期古人类活动有两大具体影响:
一是7500年前开始 , 沉积环境稳定 , 陆地生长 , 海岸线缓慢退却 , 先民从7000年前开始在河姆渡地区定居 , 文化早期地层中含有木建筑以及杆栏式建筑(现代滨海和河湖流域重要的建筑形式)的基底 , 也说明河姆渡地区的早期人类文明仍受海洋影响 。
二是6300年前天气极骤变冷事件发生前后 , 河姆渡地区沉积环境发生巨大改变 , 海洋来源的物质在此后几乎消失 , 海岸线东移撤离余姚 , 野生水稻在淡水环境中快速驯化 。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作者:孙自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