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线小城市程序员省吃俭用只为买房的故事
----十八线小城市程序员省吃俭用只为买房的故事//----
"multi_version":false
我叫王辛 , 是一名苦苦挣扎在一座十八线小城的程序员 。
你们切莫因为我不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 也不在BAT等名企而判定我为半路出家的“野生”程序员 , 其实我和你们一样 , 也是根正苗红的科班出身 , 只不过我没有你们中很多人的名校背景 , 跟你们一比 , 我的学历有些拿不出手 , 我15年毕业于宿州学院——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本院校 。
学校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如何度过大学四年 , 当985、211的你们忙着做项目找实习的时候 , 我正在宿舍没日没夜地和室友们开黑 。 这也不能怪我 , 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 四年大学生活过得浑浑噩噩 , 觉醒的是极少数人 。 平庸如我 , 属于那大多数人 。
大四校招 , 大多数人在找工作的时候本着“给四年大学生涯一个交代”的原则 , 两三场招聘会下来基本都定了工作 , 多都是附近的小私企 。 只有极少数人利用专业的优势只身前往大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 平庸如我 , 再一次做了那“大多数人”中的一员 , 签了W市的一家IT公司 。
W市是一座小城 , 排不上一线 , 也算不上二线 , 按照国家最新的划分标准勉强算个三线城市 。 我之所以选择W市 , 完全是出于它的地理位置和我的家乡挨得很近 。
单位是个小私企 , 小到什么程度 , 老板和员工加起来不超过十五人 。 在W市新建的软件园中 , 稀稀疏疏地分布着几家这样的互联网公司 。 它们的存在 , 似乎是为了让那座叫做“软件园”的建筑群更加的名副其实 。
下面我将就工作、收入与支出、房子三方面讲述我在W市的四年时光 。
01
工作
既然是小私企 , 就不要指望它是多么的重视研发和技术了 , 它本不是靠自主研发来寻求发展 , 而是凭着老板的人脉和销售经理的公关能力在当地承接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来实现盈利 。 至于技术 , 则完全依托于技术总监——一个有几年名企(不是特别有名)背景的资深程序员来指导下面的小弟 。 在十几个人的团队里 , “总监”这个职位显得有些多余 , 每当我看到他 , 就想起楼下理发店常给我剪头发的理发师 , 他们有着一样的职称 。
这里的工作模式 , 和许多同行所做的接私活有些类似 , 只不过多了老板去揽活的前道和赚取差价的工序 , 活接回来之后交给技术总监 , 一番商谈后定个截止日期 , 然后总监再把整个项目分割成几块分给我们去做 。
项目的规模并不大 , 加上总监已经搭好框架、确定了方向 , 对于我们来说 , 工作内容无非是往各个模块填充代码 , 本身并不具备太大的挑战性 , 更多的是琐碎而重复的劳动 。
比如说 , 老板拉回一个给某房地产开发商做管理系统的单 , 总监确定好思路之后 , 就会把我们几个开发拉到会议室说:“这个项目跟上次我们为XXXX公司做的单子很类似 , 所以我们可以参照上次的东西来 , 大家可以把上次的代码down下来研究研究再动手 。 ”
接着他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时间计划和任务分配表 。
任务不是很急 , 但也绝对不慢 , 毕竟老板时常过来坐镇 , 精明的资本家绝不会纵容一群闲散的员工 。 为了使利润最大化 , 老板往往要压缩项目周期 。
在老板(还有老板娘)眼皮子底下干活 , 我们总得装出一副忙碌的样子 , 哪怕已经干完了活 , 也要盯着屏幕装作在review代码 , 再伴随着几声把键盘敲得“噼里啪啦”的声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