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成都“量”的积累

上接01版
在紧追量子科技领域前沿研究的同时 , 周强团队也在积极利用量子科技的相关成熟研究成果赋能现实场景 。
为提高光通信系统通信链路的故障检测效率 , 周强团队与成都成电光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相关领域展开合作 , 提供了“量子解决方案”——他们利用光量子探测的灵敏性 , 把光量子技术中的关键技术与传统光纤链路监控系统相结合 , 研制出国内首个新型监测机载光纤链路健康的设备 。 “利用量子技术 , 可以大大提高寻找故障点的精度 , 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 能快速确定‘病灶’ 。 ”周强说 。
产业技术积累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迭代到“3.0”
200秒的“量子算力” , 相当于目前“最强超算”6亿年的计算能力 , 这是去年年底“九章”量子计算机实现的里程碑式突破 。 无独有偶 , 今年10月诞生的 “祖冲之二号” , 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1000万倍 , 计算复杂度比谷歌的“悬铃木” , 高了100万倍 。 这也意味着 , 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 实现全球并跑 。
“并跑”的背后 , 成都也参与其中 , 特别是在量子科技迅猛崛起的大背景下 , 一大批以量子计算产业链为核心业务的科技企业竞相涌现 。 其中 , 成都本土成长起来的成都中微达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微达信”)就在助力院士团队研制国产量子计算机中负责关键技术——量子计算测控系统研发 。
“举个简单的例子 , 如果把量子计算机看作我们现在的电子计算机 , 我们承担的即是除去CPU外的其他硬件部分研发 , 也就是通过控制微观量子态 , 利用量子比特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计算并读出它们的状态 , 进行下一步的编程和控制 。 ”中微达信创始人曾耿华介绍 , 这个交互的过程就是要实现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测量与控制 。
量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取决于能够操纵的量子比特数 , 而量子计算控制系统的目标 , 是要对量子CPU中的量子比特进行测量和控制 。
“所以要积极寻找‘第二落点’ 。 ”曾耿华表示 , 对于量子计算机的制造 , 如果说量子计算芯片是“第一落点” , 那占据量子计算主要成本的控制系统 , 乃至整机的制造 , 就是潜在的“第二落点” 。 同样 , 量子计算的产业化 , 不仅意味着量子计算机的制造 , 还意味着量子计算机的使用 , 这需要大量软件来支撑 , 软件研发就是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第二落点” 。
“目前 , 我们研发的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已迭代到第三代 , 正朝着上百上千比特数的目标攻坚 。 ”曾耿华坦言 , 量子计算这个领域目前还处在科学工程阶段 , 电子计算机并不会明天一下子变成量子计算机 , 量子通讯也不会一下子代替现有通讯系统 。 “它可能会在某个细分领域、某个时间点有‘沿途下蛋’的产品出现 , 逐步改变我们现有某些产业的形态 , 这需要时间 。 但等到20、30年后回头看 , 会发现量子科技已经给我们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 ”
【未来场域】
加快培育量子科技产业
“专精特新”企业
如果说 , 第一次量子革命所产生的技术 , 大多基于量子力学原理下基本粒子的集体行为 。 那么随着人类已经可以精细地操控单个原子、单个电子、单个光子 , 这将引发第二次量子革命 , 微观世界的量子现象有望真正影响到宏观世界 , 并带来颠覆式创新 。
发展量子科技 , 成都已有较好基础 , 处于快速成长期 , 量子互联网、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正步入加速布局与快速发展阶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