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海归教授联合开发新型超分辨结构光显微镜技术,适用于活细胞成像( 三 )


倾尽全力 , 从质疑到认可 第一次投稿时 , 尽管想到了新算法理念会被质疑 , 因此并没有刻意强调用计算方法来提高显微镜的物理分辨率的冲击性观点 , 而是聚焦在稀疏解卷积算法与结构光显微镜结合后的性能 , 以及与商业转盘式共聚焦超分辨率显微镜结合后如何提升它们以及其他荧光显微镜的性能上 。
但是 , 仍然被连续拒绝了四次 , 每次都跟着大约 10 页纸的问题和意见 。 审稿人一遍遍追问的是:这个方法提升分辨率的结果是真的吗?对生物成像领域会有真正的推动吗?审稿人虽然表示活细胞的实验结果非常可信 , 但是并不理解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原理 , 同时评审也是苛刻和公正的 , 他们表示对这种算法保持好奇 , 并提出了各种实验要求 。
这时陈良怡一直组织各种资源和合作去做验证实验 。 比如当专家提出 DNA 折纸验证的挑战性实验 , 合作者开始同时并行做实验 , 以保证进度;并提出测试膨胀显微镜 , 以便有最新的硬件平台共享;研究中使用的荧光探针是最好的 , 显微镜的光学硬件平台也是多年积累的精华 。
最后的文章有 28 位作者之多 , 是因为其他几家院校的课题组 , 都在帮助验证算法原理 。 针对所有的问题一遍遍做新实验和新分析 , 用经得起推敲的结果说服评委 。 从 163 页、到 192 页、到 167 页到最后 148 页纸的回复修改 , 经历漫长的过程 , 坚持到最后 , 三位审稿人此前非常坚定的质疑开始出现明显好转 , 最终该论文收到了录用通知 。
留学欧美 , 回国任职 据介绍 , 李浩宇生于 1986 年 , 黑龙江人 。 2005 年本科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 本硕期间分别在通信工程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学习 。 2015 年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 随后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生命光学成像实验室开始博士后课题研究 。
读博士期间时 , 他主要研究全息技术等经典光学 。 在 2014 年诺贝尔奖授予超分辨荧光显微镜技术 , 他转而研究更有兴趣显微成像技术领域 。 当时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博后研究 , 已经和同事做出了可观察到亚细胞尺度内线粒体的光场显微镜技术 。
2017 年 12 月 , 李浩宇的母校哈工大在全球招聘青年学者 , 随后他决定结束海外留学生涯 , 回到哈工大加入仪器学院担任教职 。 回国以后 , 以谭久彬院士团队为平台 , 他仍在坚持研究如何提高分辨率 , 以及如何才能构建出更好的显微镜计算框架 ,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新成果 。
哈工大海归教授联合开发新型超分辨结构光显微镜技术,适用于活细胞成像
文章图片
图 | 李浩宇和团队(来源:李浩宇)
谈及该技术的未来 , 他表示希望这项技术以后能被生物学家在日常中使用 , 帮助他们增强图像信息与分辨率 , 助力后续的定量化分析 。
他表示 , “我们追求光学成像技术的突破 , 新思路会有质疑 , 这也是推动深入思考算法内涵 , 完善计算理论的过程 。 真正的科学家精神 , 除了宝贵的经验 , 还有仰望星空的好奇 , 天马行空的想象 。 只要对这个世界还有好奇心 , 我们追求分辨率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 ”
说到目前国家高端超分辨显微镜仪器现状 , 他表示我们实际上也还处在高端显微镜仪器研发的初期 , 技术从零到一的突破 , 聚集了学术资源 , 给人一种错觉 , 弯道超车成功 , 但是未来发展也并非一片光明 。
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这个行业技术竞争迭代非常快 , 如果我们不能在前沿高端技术领域 , 持续开拓 , 挑战技术极限 , 追求至臻境界 , 而是沉浸在过度自我认可中 , 最终会失去核心技术竞争力 , 留下几篇无用的文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