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走进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 , 研发人员正在对碳纤维的微观结构进行检测 , 力学、光学、热分析……每一项试验 , 每一次数据调整都可能改写碳纤维产业的未来 。
文章图片
展开全文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秘书长张顺:“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高强T1000级碳纤维的产品的研发以及高模M55J碳纤维的工程化 , 我们下一步的产品也是瞄准了最先进的高强的T1100系列和高模M65J系列产品 。 ”
文章图片
T1100、高模M65J , 这些都是碳纤维领域目前最尖端的技术 , 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就是依托于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建立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平台 , 这里集聚了100多名碳纤维领域的高端人才 , 集中突破碳纤维全产业链共性技术 。
文章图片
就在一个月前 , 采用光威复材生产的碳纤维的快舟一号乙运载火箭三子级发动机壳体成功通过水压爆破试验考核 。 回想当初的研发过程 ,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月义说 , 因为火箭发动机壳体用的是碳纤维缠绕工艺 , 对纤维的拉伸强度和耐磨性都有更高的要求 , 在研发过程中 , 他和团队没少碰壁 , 多亏创新中心在背后做技术支撑 。
文章图片
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月义:“依托这个平台的一些表征手段对我们生产线一些关键工艺环节进行了调试优化 , 使我们纤维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结构和基体树脂匹配度提高 , 提高了纤维和树脂结合之后的纤维性能发挥率 , 最终突破了这个难题 。 ”
文章图片
始终站在碳纤维领域科技创新的最高点 , 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自获批以来 , 突破了一批前沿关键技术 , 不仅初步实现了碳纤维国产化研发、生产和应用的战略目标 , 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中国芯”和 “卡脖子”的问题 。 还通过平台的集聚 , 服务于整个碳纤维产业园区 , 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字号科研平台相继入驻 。 在威海地区已形成碳纤维原丝、预浸料、复合材料制品、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复合材料回收等完整的全产业链生态 , 地区产业规模已超过120亿元 。 同时 , 为行业提供检测、研发服务100多项 , 提供技术培训80多人次 。 眼下 , 创新中心又瞄向了更高的目标 , 争创国家级中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