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动物怎样“驯化”植被系统?华东师大科学家有新发现

11月23日 , 国际著名名期刊Ecology Letters在线刊登了华东师大刘权兴团队的研究成果 。本文图片均为 华东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 图
高适口性的植物似乎注定只能处于低生物量的境地 , 但食草动物与植被之间好像存在一种天然的默契 , 它们自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 这怎么用理论来解释?
11月23日 , 国际著名期刊Ecology Letters在线刊登了华东师大刘权兴团队的研究成果 , 该研究提出了食草动物-植被系统的新型理论模型 , 并发现该模型所具备的动力学过程受控于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原理——物理与化学中的“相分离”机制(phase separation principle) 。
理论上难解的题:食草动物的选择摄食行为如何下行控制植被的时空格局?
大型食草动物喜食高适口植物 , 这一选择摄食行为一直是科学家理解放牧生态系统的“钥匙” , 但是这一选择摄食行为能否下行控制植被的时空格局 , 一直是放牧生态学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条鸿沟 。
食草动物怎样“驯化”植被系统?华东师大科学家有新发现
文章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葛振鹏博士后(右)为第一作者 , 刘权兴教授(左)为通讯作者 。
【食草动物怎样“驯化”植被系统?华东师大科学家有新发现】从实验的角度 , 无论是在非洲草原还是在商业牧场 , 生态学家都发现食草动物的选择摄食行为与植物适口性之间存在一个正反馈:食草动物的摄食行为会导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 , 从而导致这些植物长时间处于高适口性但低生物量的状态并进一步吸引食草动物的摄食 。
虽然大量的实验证据直观上表明食草动物具备下行控制植被时空格局的能力 , 然而 , 从理论的角度 , 食草动物仅能通过选择摄食行为 , 增强已存在的植被时空格局 。 食草动物的选择摄食行为如何下行控制植被的时空格局在理论上依然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1966年 , 著名生态学家Robert H. MacArthur和Eric R. Pianka提出了食草动物觅食理论(MacArthur & Pianka 1966) , 认为食草动物在摄食过程中倾向于最大化摄食量 。 相关理论模型通常设置食草动物向着可最大化其摄食量的方向移动并摄食能量最高的食物 。
但这一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学者反驳 。 生态学家们普遍认为 , “最大摄食假设”对食草动物的觅食而言是不合理的 , 因为这不仅意味着食草动物需要预先知道区域内所有植被的情况 , 还意味着食草动物具备某种类似“线性规划”的能力(Arditi& Dacorogna 1988)——“线性规划能力”对人尚且困难 , 更何况是动物 , 且亦没有证据表明食草动物进化出了具备这一功能的特殊器官 。
食草动物怎样“驯化”植被系统?华东师大科学家有新发现
文章图片

食草动物的选择摄食行为其导致的放牧生态系统空间格局 。
华东师大团队提出新理论模型——运动诱发的相分离
11月23日 , 国际著名期刊 Ecology Letters 在线刊登了华东师范大学刘权兴团队题为Foraging behaviors lead to spatiotemporalself-similar dynamics in grazing ecosystems 的研究成果 。 通过对食草动物在觅食过程中的偏好随机行走和局部密度依赖的运动行为进行连续化建模 , 在没有传统“最大摄食假设”的约束下 , 该研究提出了食草动物-植被系统的新型理论模型 , 并发现该模型所具备的动力学过程受控于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原理——物理与化学中的“相分离”机制(phase separation principle) , 由此回答了“食草动物的选择觅食行为是否可以下行控制植被的时空格局”这一科学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