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的直播课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采访人员 冯丽)“谢楷是谁?”“是我们的学长吗?”11月23日上午 , “山野科学家”谢楷教授直播开始20分钟之后 , 线上已有近5000人观看 , 弹幕里有人提出疑问 , 似乎并不能把这个穿着休闲鞋、运动裤、户外抓绒衣且长相年轻的人 , 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科方向负责人联系起来 , “他不是学长 , 是学者”“谢神”“毕业生专门来看谢老师讲课”“钱班学生来听谢教授讲课”……直播间里 , 不少在校的和已毕业的学生显然很熟悉谢楷的名字 。
“我这属于‘被迫营业’ , 是被博物馆里这些很契合课程的藏品吸引来了 。 ”谢楷打趣道 。 老式大哥大、炮兵防空兵手持式超短波电台、短波电台、卫星通信便携站、八木天线等博物馆里的实物藏品被他随手拿来作为教具 , “课本和PPT里的文字都变成了实物 , 这个课真是太适合在博物馆上了 。 ”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张辰凯说很喜欢这样“另类”的课堂 , 这也是谢楷把课堂搬进博物馆的初衷和目的 , 让知识变得可见、可感 。
“你们想想 , 对于目前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的天线来说 , 这是蛛丝一样细的6根柔索 , 要控制馈源实现厘米级动态定位精度 , 谈何容易?”站在FAST模型旁 , 谢楷讲解着这个观天巨眼的工作原理 , “这就是咱们学校段宝岩院士团队解决掉的世界级难题”“你们再想想 , 人类能建造最大射电望远镜的天线口径能有多大?会被地球直径所限吗?”谢楷讲解寻找地外文明的“觅音计划” , 这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包为民院士、郑晓静院士领衔研究的下一代太空高分辨探测系统 。 对并未接触过科研工作的学生们来说 , 近距离聆听前沿科学和未来科技 , “太震撼了”甚至“有点儿科幻”是他们最直观的感受 。
从生活中最常见的手机缝隙天线 , 到定向天线、反射面天线、阵列式天线、巨型射电天线 , 再到畅想人类极限的天线口径、展望未来的太空射电望远镜 , 谢楷风趣幽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让现场的学生和直播间的观众被深深吸引 。
【?博物馆里的直播课】“或许 , 等你们读研、读博的时候可以参与到我校牵头做的‘觅音’计划中来” , 谢楷带着期许和鼓励的眼神看向听课的同学们 , “天眼的提出是1995年 , 正式落成经历了20多年 , 有一代甚至两代科学家付出了很多努力 , 而下一代‘觅音’计划才刚刚起步 , 我希望你们能够开阔视野 , 保持对科学的热爱 , 有更博大的胸怀 , 去看更多星辰大海” 。
“博物馆里的公开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 也是博物馆发挥育人功能的一次新的探索 。 ”学校一位负责人说 ,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 , 期待有更多老师走进博物馆 , 让学生“看见”理论 , 让藏品“讲述”知识 。
作者:冯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