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进智慧物流创新实践——机器人“跑腿”显身手( 二 )


快仓对智能物流机器人的技术路线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及规划 。 在机器人本体方面 , 去年以来就在Slam(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机器视觉、融合运筹优化和深度强化学习的混合算法等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 , 努力打造会感知、会思考、会决策的AMR(自主移动机器人) , 并设立“AMR+”复合式机器人产品线 , 在AMR上叠加皮带、机械臂等不同结构 , 实现多样化功能 。
在机器人调度方面 , 快仓不断精进自主研发的机器人集群操作系统——EVO系统的算法 , 运用自适应神经网络模糊推理系统算法、混合元启发式算法等技术 , 解决了大规模机器人集群调度、多类型机器人协同、跨场景运行等问题 。
倪菲告诉采访人员 , 未来的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和环境感知能力是行业重要的技术创新点 , AMR当仁不让地成为技术方向 , 它不仅能打破机器人的能力边界 , 还可以在更多类型的场景下完成搬运、拣选、分拣任务 。 快仓也将围绕这个方向加大研发力度 , 全面提升物流机器人能力 。
前景可期
随着国内技术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发展成熟 , 智能物流机器人这条细分赛道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
“一方面是全球资本的大量流入 , 另一方面是人才的快速聚集 。 ”杨卓表示 , 快仓目前已得到沙特阿美、德国凯傲集团的投资 , 创世伙伴资本等国内知名投资机构也纷纷投资快仓 。
从人才结构上看 , 智能物流机器人行业呈现出人才净流入态势 。 为何会形成如此火热的局面?杨卓认为 , 得益于国内技术的世界领先 , 而且中国机器人的性价比也超过国外厂商 。 在智能物流机器人这个细分赛道 , 国外鲜有能够提供电商、物流、制造全场景解决方案的提供商 , 这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机遇 。
不过 , 即便发展势头迅猛 , 快仓也对未来有着清醒的认识 。 “机器人如何解决场景的通用和适应能力仍是难题 。 ”杨卓说 , 机器人的好用、易用以及耐久度、稳定性是快仓需要进一步攻克的难点 , 机器人应用需要在场景中不断打磨 , 没有捷径可走 。
此外 , 国内厂商之间的竞争、机器人产品交付的非标准化等难点也给企业带来不小的经营压力 。 不过 , 总的来说 , 行业机遇大于挑战 , 快仓要做的就是坚持自主创新 , 持续做深做精产品应用 , 让物流机器人成为中国“智造”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 李 景)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