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象与人事关系密切这一点上 , 东西方古代文明的人类可谓一拍即合 。 因此 , 为了能更好、更深入(也可能更离谱)地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 , 古代世界的人类就创造出众多用以观星的仪器 。 不仅用它来观察星星 , 更用以思考那个可能会让宇宙被更怪异、更难以说明的东西所取代的终极问题:宇宙为何存在 。
文章图片
金嵌珍珠天球仪 , 乾隆年间制作 。
浑天仪
浑天仪这个名字 , 在中国 , 天然地会与张衡联系在一起 。 这位生活在公元二世纪的学者 , 不仅制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浑天仪 , 更开动自己睿智的大脑 , 回答了宇宙为何存在这个问题——尽管他的答案与标准答案肯定有着巨大的出入 。 在他的著作《灵宪》中 , 他解释说 , 在宇宙万物诞生之前 , 乃是一种“幽清玄静 , 寂漠冥默 , 不可为象 , 厥中惟虚 , 厥外惟无” , 名曰“溟涬”的状态 。 宇宙初始阶段 , 则是“萌而未兆 , 并气同色 , 浑沌不分”的“庬鸿”状态 。 最后 , “元气剖判 , 刚柔始分 , 清浊异位 。 天成于外 , 地定于内” , 这个阶段的状态 , 被称为“太元” 。 由此“在天成象 , 在地成形” , 人类由此诞生 。 其中 , “人之精者”也就是那些被称为“圣人”的家伙 , 仰观天文 , 俯察地理 , 作为纲纪 , 以经天纬地 。
张衡自然不便自诩为圣人——毕竟那时孔子的“圣人”地位还未完全确定 , 可堪圣人之名的唯有五帝三王以及本朝的最高统治者——但张衡在《灵宪》中所描述的宇宙起源万物生成的过程 , 却毫无疑问是效法圣人口吻之作 。 他更细细叙述了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 , 对今人来说 , 最值得关注的当属他明确指出月亮与星星的光亮来自于反射的阳光 。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 , 魄生于日之所蔽 , 当日则光盈 , 就日则光尽也 。 众星被耀 , 因水转光 。 当日之冲 , 光常不合者 , 蔽于他也 , 是谓暗虚 。 在星星微 , 月过则食 。 日之薄地 , 其明也 。 ”他甚至还指出 , 星星在白天依然存在 , 只是因为阳光太强 , 犹如白昼中的火把 , 所以无法显示出它的光亮 。
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 , 张衡与他的同行是如何仅凭肉眼观测就发现这些原理的 , 始终是个谜 。 而他所制造的浑天仪 , 则是按照他心中所思创造的宇宙模型 。 在张衡的时代 , 宇宙观主要分为两种理论:浑天说与盖天说 。 盖天说起源最早 , 理论也发生了两次变化 , 从最早的“天圆如张盖 , 地方如棋局”到战国时代的“天似盖笠 , 地法覆槃” , 大地从棋局到倒扣的盘子 , 弧度越来越大 , 一直大到认为天穹与地拱的曲率基本一致 。 弧度之所以一再增加 , 其原因就是地平说越来越难以解释理论与天文观察之间出现的差异 。 于是 , 浑天说应运而生 。 在浑天说的理论中 , 大地不再纠结于弧度的大小 , 其外被球体的浑天包围 。 尽管在今人看来 , 中国的浑天说与西方的地心说别无二致 , 都是古人错谬的宇宙观 , 但在当时 , 从天盖地到天包地 , 就已迈出了质变的一步 。
文章图片
【观星:失传的浑天仪】瓷青纸简平星盘仪 , 康熙年间宫廷御制 。
盖天说与浑天说
张衡虽然被认为是浑天说在汉代的集大成者 , 但他身处之时 , 正是浑天说与盖天说相行共存的时代 , 当时最重要的数理著作《周髀算经》即以盖天说为基础 , 即便是张衡 , 也不得不从中取法加以研习 。 因此 , 他在《灵宪》中对天地结构的描述含糊其辞 , “天成于外 , 地定于内”“天圆以动” , 这是浑天说的理论 , 但他又写道 , “地平以静”“悬天之景 , 薄地之仪 , 皆移千里而差一寸” , 这又是盖天说的理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