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完善学科布局、强化基础研究能力 , 还是提升科技含量、锻造产业国际竞争力 , 跟在别人后面不可能获得突破性成果 。 想在科研上有所成就 , 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至关重要
【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创新谈)】前不久 , 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团队凭借精准调控化学反应的创新成果 , 获得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包信和认为 , 这源于团队勇于做原创工作的信念 , 日积月累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突破 。 想在科研上有所成就 , 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至关重要 。
创新从来都充满荆棘 , 原始创新的难度更大 。 面对研究探索的不确定性 , 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奋勇攀登 。 中科院院士赵忠贤 , 四十年如一日 , 挑战高温超导体难题 , 最终发现铁基高温超导体 , 赢得国际声誉;“九章”量子计算机研制团队 , 只做“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研究” , 锚定学术前沿 , 取得同行瞩目的突破 。
回顾科技发展历程 , 那些留下鲜明足迹的科学家 , 都在原创研究上有所成就 。 避难就易、做跟踪式的研究 , 或许能较快做出“成绩” , 但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看 , 却得不偿失 。 一位物理学家曾致力于某领域的研究 , 因没有突破便转换了领域 , 在新课题上获得新发现 , 有人称赞他懂得应变 。 但爱因斯坦并不这么认为 , 他表示:“我尊重这种人 , 但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 , 他们拿出一块木板来 , 寻找最薄的地方 , 然后在容易钻透的地方拼命钻许多孔 。 ”无论是完善学科布局、强化基础研究能力 , 还是提升科技含量、锻造产业国际竞争力 , 需要保持足够的创新耐心与定力 。 有潜力的科研人员倘若把最好的时光花在缺乏挑战的工作上 , 不仅是人生的遗憾 , 也是资源的浪费 。
科技创新 , 应该有探索“无人区”的勇气 。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 , 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 , 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道路 , 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 打好科研“地基” , 提升自主创新水平 , 不断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 才能逐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 , 从根本上避免被“卡脖子” 。
新中国成立后 , 科研人员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探索 , 在“两弹一星”、青蒿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研究上披荆斩棘;近年来 , 又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 实践证明 , 只要坚定创新自信 , 踏实攻关 , 就能够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 不断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 站上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
勇闯“无人区” , 困难多、风险大 , 离不开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我国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 在经费使用、人才评价等领域推陈出新 , 科研人员潜心科研的条件越来越好 。 改革未有穷期 , 难点仍需突破 , 相关部门和地方要继续啃硬骨头 , 充分激发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活力 。
科学研究没有平坦的大道 , 砥砺自立自强之志 , 锤炼独创独有之能 , 勇攀科技高峰 , 中国必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作者:喻思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