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圆桌会议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从“后疫情时代”出发 , 探讨了疫情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 在他看来 , 后疫情不是疫情的终结 , 而是疫情的常态化 , 进入了生活领域 , 对文化的影响将是深刻而深远的 。
“人们如何应对疫情和后疫情时代的历史状况?文化是重要的解决方案 , 大家都通过文化寻找某种可能性、创造某种认同感 。 ” 张颐武说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对世界未来、人类未来探索的文章和艺术创作越来越多 , 一方面这些表述充满了失语和迷惑 , 另一方面也交织着对新世界的看法 , 交织着希望与可能性 。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口号非常朴素‘一起向未来’ , 但力量是内敛的 , 充满着对世界的真诚关怀和召唤 。 ‘一起向未来’是平淡的 , 但是平淡里具有前所未有的感召力气 。 正如这次会议的题目‘创享未来’ , 既是创造 , 又可以分享美好的未来 , 是对未来的期望 。 今天的会议有象征意义 , 我们要创享未来 。 ”
教育部长江学者胡洁说 , 一般人都认为人工智能是科技范畴 , 但它的前三个字母“ART”是艺术 , 人工智能从骨子里就带着艺术范儿 。 事实上 , 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艺术、设计领域 。 比如 , 借助人工智能 , 用2分钟的时间可以生成出上千种未来交通工具的形态 。 “人和人工智能到底怎么样和谐相处?我认为人应该是确定设计需求 , 人工智能确定结果及可选的方案 , 人从中挑选最终方案 , 人和人工智能协同设计 。 ”
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长期致力于非遗保护工作 , 他认为 , 科学和艺术的融合 , 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之所以然”的过程 , 材料、功能、技术完美融合 , 科学自然会产生艺术的表现力和美感 , 在非遗保护领域 , “之所以然”也是非常重要的 , “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非遗及非遗的研培工作 , 对非遗进行系统性研究不仅涉及各非遗事项的专业知识 , 也涉及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宗教学、哲学和伦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 涉及广泛的实践 。 要提倡求真务实、逻辑严谨的学术研究 , 尊重常识、尊重实践、尊重历史 , 科学认识和把握非遗的特性及传承演变规律 , 科学定义非遗及各门类的内涵外延 , 科学提炼非遗保护理论和知识体系 。 要提倡双脚不离实践的大地 , 多做扎实而深入的田野调查 , 确切了解非遗项目存续、传承的真实情况 , 真切感知传承人群的生存境况和诉求愿望 。 要用正确的理念看待非遗 , 不能用对非遗的错误认知或似是而非的概念、观点来评判生动的实践 。 要多做历史的、跨学科的和国际比较的研究 ,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视野中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伟大复兴 。 ”
文章图片
论坛现场 。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龚思怡表示:“通过论坛的交流和探讨 , 一定可以更好地解析和发掘科技艺术与城市更新发展之间的价值 , 更好服务于社会公众与城市建设 。 同时我也希望这一活动能够长期延续下去 , 成为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激发新时代上海发展不竭动力和澎湃活力的智库 。 ”
本次学术节在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联合指导下 , 由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民进宝山区委、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携手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中国大学生创意节、艺术与设计杂志社、数码设计杂志社联合主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