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质人员哀牢山遇难:为何会失温,进山时是否准备过夜?( 二 )


韩联宪记得 , 在哀牢山以往的失联事件中 , 一名外国人曾幸运生还 。 就在此次4名地质人员失联处的隔壁 , 在中科院定位站所在的哀牢山腹地景东县徐家坝 , 一名外国人曾在前往观鸟时迷路失联 , 当晚未归 。 当时是12月份 , 气温比此次4名调查队员失联时还低 。 当时 , 中科院定位站工作人员着急 , 但有着丰富经验的他们知道 , 夜间无法搜救 , 第二天一边派人寻找 , 一边将消息层层上报 , 结果在搜寻途中发现了这名失联的外国人 , 成功营救 。 韩联宪说 , 这是因为这名外国人也具有野外生存经验 , 失联当晚 , 他用一把瑞士军刀砍了许多树枝 , 在一个避风的地方层层堆叠后爬进去避寒 , 避免失温 , 第二天天一亮就往山顶爬 , “站得越高 , 越容易被外界发现 。 ”
在哀牢山里迷路 , 对韩联宪这样的野外科考者来说并不陌生 。 韩联宪称 , 他本人、他所在动物研究所的同事及他所带的学生们 , 都有在哀牢山迷路的经历 , 但最终都能凭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化险为夷、及时脱困 , “哀牢山最易迷路 , 是因为它的每个山包的山头都是高圆面 , 每一个山头都一模一样 , 没有任何特色 , 所以走进去之后就极难分辨清 。
在当地樟盆村村民的认知里 , 他们进山最怕的就是雨天 , 因哀牢山温差很大 , 且下雨后山中弥漫着大雾 , 能见度低、气温更低 , 这是他们上山的忌讳 。

4地质人员哀牢山遇难:为何会失温,进山时是否准备过夜?

文章图片
图3/4

二、森林资源调查是个什么样的工作?
此次4名失联遇难地质人员进山的任务是林业资源调查 , 并非地质勘探调查 。
韩联宪介绍 , 我国的林业资源调查分为两块:一种是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 一种是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 此次4人的任务属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是以县为单位 , 每隔十年开展的森林资源调查 。 云南省林草局官网的公开资料显示 , 事发的普洱市镇沅县自2005年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 , 而整个云南省在“十八”大三中全会后开展了第四次森林调查工作 。 曾在哀牢山东坡山脚下的石羊河谷调查过绿孔雀栖息地的野外科考者顾伯健称 , 一般类似这种调查 , 都需经保护区同意 , 还得在省林草局办理相关手续 。
韩联宪介绍 , 林业资源调查有一套规范的作业方法 , 其中有固定样点、参数、坐标等 , 在野外完成调查 , 最终形成方案报告 。
根据《云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操作细则》 , 调查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查清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 , 客观反映调查区域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 综合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管理现状 , 提出地森林资源培育、保护与利用的意见 。 其中提到 , 承担调查任务的单位须具备相应的资质 , 在接到调查任务后 , 应做好技术力量和物资的准备工作 , 确定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调查人员 , 组织学习工作方法和技术标准 , 进行质量教育;并收集调查地区近期的地形图、航片、卫星数据和图像等;组织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工作培训、试点练习和考核 。
承担此次调查任务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原是武警黄金部队第十支队 。 公开资料显示 , 其1979年3月组建 , 2018年8月退役后集体转隶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
同属于自然资源部的国测一大队 , 在野外调查作业时已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安全手册 。 比如 , 配带能满足实际需要的通讯装备 , 明确联络事宜 , 包括GPS、卫星电话等;注意天气预报;在林区随时确定自己的方位 , 与同行人员保持联络 , 作业路线留下标记;穿好防护服等 。 这是因为 , 在野外林区 , 随时可能会遭遇意外、迷路、中毒、自然灾害、野生动物 , 或感染森林脑炎、接触性皮肤过敏症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