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图片
图4/4
三、4名遇难队员没有在山上过夜的计划和装备?
综上 , 鉴于哀牢山的复杂地形和4名遇难人员所从事的工作 , 他们在原始森林作业的前提是具备相应的野外安全意识和生存技能 。
根据前线搜救指挥部公布的名单 , 他们4人分别来自四川宜宾筠连县的张金榜、江西南昌的杨敏、昆明官渡区的刘宇、重庆的张瑜 , 年龄依次是25岁、27岁、29岁、32岁 。
事发后 , 自称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内部人员的人士向媒体透露 , 2021年9月7日 , 该单位发内部通知 , 抽调75名同志参加全国森林资源调查 , 其中此次遇难的杨敏来自该单位后勤服务中心 , 并非野外作业专业人员 , 是临时抽调 , 在一个“未发放劳保服装统计表”中有33人 , 杨敏的名字在列 。
针对“临时抽调”等疑问 , 澎湃新闻多次向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求证 。 该单位党委书记范忠禹回应称:“我们坚信大众是有是非辨别能力的 。 ”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 , 4人被发现时留下的食物具体包括:2包蛋黄派、4罐八宝粥、1包巧克力、1包瓜子、4包鸡翅、4瓶饮料;香烟若干 。 衣服包括:张金榜(黄色冲锋衣+保暖内衣) , 杨敏、张瑜(迷彩服+保暖内衣) , 刘宇(羽绒服+配发的冲锋衣) 。
“从他们携带的食物和衣着、装备来看 , 他们4个没有准备在山上过夜 。 ”韩联宪分析 , 就搜救时发现的剩余食物来说 , 4人携带的食物是休闲食品或者说是小快餐 , 一顿正餐都算不上 , 也没有携带准备伙食的工具 , 并非野外专业人士的配备 。 就衣物和装备而言 , 最基本的睡袋都没有携带 。 根据他们携带的物资 , 应该是抓紧上山 , 抓紧完成任务 , 然后当天下山 , 并没有打算在山上过夜的迹象 。 最早开始参与救援的当地樟盆村护林员谢昌红也说 , 以往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 , 进行调查活动的工作人员通常是当天进山 , 当天出山 。
韩联宪说 , 野外过夜分为宿营和露营 。 按他在原始森林做调查的经历 , 人手1个防潮垫、1个睡袋 , 这是必不可少的 。 他曾带着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护林员、他的学生们穿越1个热带雨林保护区 , 那还是在夏季 , 不考虑失温的情况下 , 依然要求每人除了防潮垫和睡袋 , 还应该配备帐篷 , 但因行李过重 , 在途中男士们放弃了帐篷 , 给女士依旧携带了帐篷 , 他们把这种叫作宿营 。 而在山间林区 , 事前没有准备 , 遭遇意外或突发事件无法下山不得不留宿山林中 , “点一堆篝火取暖睡觉 , 事前没准备 , 这是露营 , 两者有区别的 。 ”
也就是说 , 4名遇难的队员或在事前准备不充分、无法返回的情况下露营在了山间 。 “碎片化的报道我们无法拼接出来他们4个人的行进过程 , 但他们应该是把这个工作想的简单 , 从携带的设备看得出来在他们的整个工作计划里面没有山上过夜的计划 。 如果在冬天哀牢山搭简单窝棚过夜的话 , 那肯定扛不住的 , 高海拔山地天气变化是最容易出危险的 , 专业人士应该明白这点 。 ”
韩联宪带的研究必修的一门课 , 是野外安全和遇险求生 。 他说 , 野外作业提前就要想到迷路、失温、断粮等突发情况 , 他跟他的学生也曾经历过 , “有准备和没准备还是不一样 , 我们应对处置会更恰当一点 , 所以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 。
四、野外遇险如何应对?
除了事先的计划和准备 , 在野外作业途中遭遇突发时的处置能力也考验野外调查人员的专业程度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